历史

第12节 “情、理、法”关系辨(1/2)

    管理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对人的管理上。如果管理的对象仅仅是机械,那一切都好办,只要供给充足的原料、平时注意保养、定期加以维修,管理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折旧期一过,即可报废,淘汰后再换一批新的来。可是对人的管理就远远没这么便当了,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人必有情。情一多了就容易混乱,所以人和机械不同。机械无情,显得冷静而有条理。人不可能无情,于是很容易闹情绪、赌意气,万一处置不当就会使管理显得乱七八糟。所以尤其对管理者来说,在开始管理之前,先要调整好心态。

    管理者的心态,若是不接受“人是有情动物”,而希望“人和机械一样”,那就谈不上什么合乎人性的管理。偏偏时代的潮流,越来越趋向人性化管理,于是,管理者不得不面对“有情的人”,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会使管理求得合理。

    中国人对人性的了解,好像特别深刻。为了针对人性的需求,我国先哲,早已提出“情、理、法”的构想,希望管理者首先“动之以情”,来点醒被管理者“自动讲理”。此方动之以情,彼方自动讲理,这时“情”成为管理的诱导台,诱导组织成员,自动自发地求其合理,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把工作做好,达到管理的目的。

    如果此方动之以情,彼方却不讲理。此方为慎重起见,再动之以情,若是彼方仍然不讲理,于是翻脸无情,一切依法处理,叫做“敬酒不吃吃罚酒”,同样可以达成管理的使命。

    情为先,才合乎人性。但是情为先,不免会出现杂乱的现象,只要乱中有法,何必害怕?万一乱得无理,便要依法来管,此时绳之以法,在人情上说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