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1节 管理中的包装哲学(1/2)

    少数中国人爱做表面文章,他们十分善于包装。多数中国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为自己找一个理由,而且理由越冠冕堂皇越好。哪怕是不义之举,也要尽量做到“师出有名”。毕竟中国人做事,向来强调“名分”二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有名无名,干系重大;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包装之术。

    4.1  中国人的包装艺术

    很早的时候,中国人的包装手段就十分了得。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群雄并起,曹操的实力并非最强,但他统一北方的大业却最顺手,原因就在于他掌握了汉献帝这一张王牌。既然皇帝在手,干什么事情都能假借天子的名义,自然很便当。这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在春秋时期就常常上演,只不过曹操把天子利用得更加充分罢了。另外曹操也很善于作秀。他外出带兵打仗,不小心战马践踏了老百姓的麦田。按照曹操自己颁布的法律,这可是杀头的罪过,曹操当然不能受这个委屈。本来这事就这么过去的话,也无人敢提;曹操却偏要假仁假义,装模作样地要法官给自己定罪,然后弄了个“割发代首”了事。其实要依我们看来,干脆来一个“战马受惊,非干吾事”,把马宰了得了。但曹操既要面子,又舍不得宝马;既想收买人心,又想树立威信;结果演了这么一出,居然把手下唬得一愣一愣的,还顺便理了个发。真是一举三得。后来还有一次,赤壁战败时曹操放声大哭;手下刚想安慰几句,却听曹操哭道:“我哭的是郭嘉郭奉孝啊,如果有他在,必不会使我遭受此败。”几句话使得谋士们一个个面红耳赤、心虚不已。原来奸雄的眼泪,也是用来激励士气的。与其说这是善于包装,倒不如说是擅长“伪装”。

    当然,论起这一套本事来,刘备也不弱。当年在长坂坡前摔阿斗,傻瓜都能看出这是在收买人心,却让赵云感激涕零了一辈子;后来在白帝城托孤,几句话说得诸葛亮汗流浃背,发誓要为蜀国鞠躬尽瘁。

    此外中国历史上还常常有这样的事,但凡是权臣要阴谋篡位的,偏偏总会打出一个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蛊惑人心,以显得自己名正言顺。例如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本来就是七个藩王存心对抗朝廷,打的旗号却是“诛晁错、清君侧”,可怜的晁错就作了屈死鬼;还有清初的三藩之乱,吴三桂本来是狼子野心、图谋篡逆,他提的口号却是假惺惺地要给南明小朝廷的末代皇帝报仇,光复大明基业,其实那个倒霉的皇帝正是吴三桂亲手绞杀的。可见只要经过一番包装,不管多么龌龊的事,都能变得光明正大起来。但实话实说,此等作为,无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4.2  模糊善变的包装哲学

    不过像前面这些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遇到的。更多的中国人,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当他的行为蒙受了别人的责难时,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来,这也算国人包装手段的一个重要表现。例如,一个人明明违反了既定的管理制度,事后他却往往会这样辩解:“我本来十分尊重制度,但这样变更,完全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这种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讲。但是真相如何,那就很难说了;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针对上面的话,有人听了也许会表示赞成,替他说好话:“虽然我们的制度略有改变,但这也实在是不得已的。不作一些变更,根本行不通。”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看起来也很像是这么一回事,所以一般都能得到多数人的谅解。

    但往往也少不了有人反对,批评道:“明明是假公济私,还要争辩!”这话听起来仍然很有道理,看起来恐怕也不无可能。

    这样一来,似乎是非就很难判断了。不过,多数中国人深受阴阳文化的影响,时常抱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念;认为所有事情,无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且“是中有非,非中有是”;以致纯粹从“现象”看,很难分辨一个中国人的言行,究竟是真是假,抑或是实是虚。因为“一个因,可能产生两种果”。既然如此,那又当如何是好呢?

    我们赞同孔子的态度和主张。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在告诫我们,不可以从表面上去了解一个人,却应该探究他内在的实质意义。言行一致的人,当然要合乎“表里合一”的原则,即使可能是真的,也还需要进一步去追踪,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