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1节 管理中的包装哲学(2/2)

证实。

    为什么这样麻烦呢?原因是有些中国人有一套奇特的包装哲学,能够把不同的东西,包装成一模一样。就算是假的,也可以包装得足以乱真。难怪有人慨叹:“一些中国人很会表面功夫!”

    我们一直高呼“防人之心不可无”,便是由于一些中国人的这一套包装功夫,相当高明。

    多数中国人主张随机应变,却反对投机取巧。但是,“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似乎是孪生兄弟,外表长得完全一样,很不容易辨别。

    任何人的权变行为,如果把它当做随机应变,信手拈来,便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使人不得不信。若是把它视为投机取巧,也能够左采右撷,聚集一大把理由,使人信以为真。有些人的事情之所以常常很难说清楚,恐怕这是一大缘由。

    有些中国人很会利用这种“模糊不清”的包装,把所有“投机取巧”的行为,都包装成“随机应变”的模样,以求合理化,寻求“自我安慰”。这种自己骗自己的方式,即使只是“暂时骗一下”,也往往会养成习惯,甚至“用骗自己的方式来骗别人”,配合一些中国人因碍于面子而不喜欢当面揭穿骗局的习惯,一路骗自己又骗别人,乐此不疲。这种“掩耳盗铃”的手法,实在是自欺欺人。

    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对自己的行为,不论是随机应变或者投机取巧,一律包装成随机应变。万一被识破,便大呼“冤枉”,大喊“倒霉”。

    有些中国人,因为总是操持着骗自己也骗别人的心态,因而对别人的行为也常常一律视为投机取巧。这样一来,一样的包装,却导致两种客观效果。这也许就是我们成天吵吵闹闹,很难达成共识的主要障碍。

    有些中国人善于用“情”来包装自己,而且变幻无常,相当“不明确”而又“不确定”。

    4.3  中国式包装的拆解

    要破解某些中国人的那套包装功夫,最好的办法,就是孔子所说的“直”,也就是中国人最喜欢自夸的“正直”。“直”有一层涵义,孔子认为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他不赞成“父亲偷了人家的羊,而儿子亲自去做证”,却倾向于“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也替父亲隐瞒”。 这就是《论语》里面著名的“子证父攘羊”的典故。而其子“大义灭亲”的举动,并未得到孔子的赞许,似乎有悖常理。不过,由此也可见中国文化伦理的微妙之处。

    孔子指出“人之生也,直”,表明一个人的生存之道,便是“正直”。如果不正直而居然能够生存,那可以说是侥幸的。君子心里坦然宽广,就是不论你怎样包装,我都以正直的心态来对待。

    所谓“正直”,应该是“顺道而行,顺理而言”。任何人希望做到真正的正直,首先要“正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父亲的要善尽做父亲的责任,扮演好做父亲的角色,像一个父亲的样子。子女也要善尽做子女的责任,扮演好做子女的角色,像一个晚辈的样子。这些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双方面的尽责。儒家所强调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一套伦理准则,便是很好的体现。在这个基础上,也要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尽责,而对别人是否尽责应该稍为宽谅一些,才能够消灭怨气,

    大家相安无事。

    要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不是不守法,而是既为人父,就应该善尽父责,替儿子隐瞒;既为人子,也应该善尽子责,替父亲隐瞒。说穿了,父子有一方违犯法律,自然有人会告发、会作证,根本用不着父或子来做这些伤害父子感情的事。最后是非自有公证,而父子感情如旧,便是“在圆满中分是非”,这才合乎中国人的道。

    至于“顺理而言”,则是“可以说才说,不可以说就不说”,并不是单纯的“我有话要说”。 “直”不是“有话直说”,而是“应该说的,要说得有效;不应该说的,暂时不必说”。凡是有害于“正直”的话,那又何必要说呢。如果什么话都说,叫做“口没遮拦”,这样的人谁都害怕跟他打交道,他无论到哪里恐怕都不会受欢迎。

    因此,了解中国人的行为,明白中国式解决问题的功夫,顺着中国人的道理而调节自己的言行,不论别人如何包装,都将无所遁形,自己也将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