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五章(6)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五章(6)(2/2)

有1400字的歌词看下来,才发现当年花的30块钱真是物有所值。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有一对男女中学生,因为上学分开了,男孩很想这个女孩,但是没钱去看她,便想了一个主意,把自己打进一个木箱子里当邮包寄给了女孩,女孩收到了木箱子,虽然看到了提示,但是打不开,便和伙伴一起用锯把木箱子锯开了。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这个自作聪明的男孩被锯成了两半。我当时就想,外国人写歌词都是讲故事,这样的故事应该拿到《纽约客》上发表。我们写歌词就是诗一般的语言。然后我又想到中国电影为什么不会讲故事,大概跟平时的训练和传统有关系吧。

    我第一次在北京看到大批打口磁带是1991年的初冬,一个朋友告诉我,在琉璃厂华彩音像店进来一批外国处理的磁带。我们赶紧跑过去,一看就傻眼了,平生头一次看到这么多外国进口磁带,大约有400种,而且有很多是我朝思暮想的。当时磁带很贵,14元一盘。我仔细看了看,所有磁带都被打了一个深深的口子,我迟疑地问,这还能听么?同去的朋友显然很有经验:“没问题,接上之后和原版没什么区别。”因为那时候辨认外国磁带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磁带封面是折在带盒里面的,而不是像国内出版的磁带封面都包在带盒外面。另外,磁带本身大都是透明塑料,里面是黑色衬纸,然后文字是打印在塑料盒上的,这样看起来很酷。在当时的打口带中,还有一种是白色带壳,这类磁带四角没螺丝钉,采用卡口方式压合的。一旦磁带被打断,就只能把带壳拆开,但拆开之后就合不上了,即便勉强合上,也不严实。所以,就只能想出一种在不撬开带盒的前提下把断带的头引出来的办法,用一个金属片伸进去,轻轻地把带头引出来。当年听打口带的人,差不多都会这个手艺。这次买打口带,我听到了一个名字:叶波。朋友说这批磁带就是从他手里运过来的,他是杭州人。我当时想,要是能认识他就好了,听带子就不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