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五章(4)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五章(4)(2/2)

城市,处处都散发着商业气息。当北京人还停留在用兽皮换兽皮的阶段时,上海人已经开始用贝壳换兽皮了。这种复制交换的规模很小,当时喜欢欧美音乐的人本身就不多,所以,这种方式在当时能解一时之渴。

    下面该说说打口带了。关于这个东西,有很多种称呼,比如打口带、打口盘、口带、口盘。根据处理的方式不同,还有眼儿盘、原盘等等。从我目前能看到的打口音像制品来看,可分为打口、扎眼儿、横切、碾压以及原盘这几种。打口是最常见的,就是在卡带或光盘上锯一道几毫米到2厘米不等的口子。如果是光盘,并且灌录的内容较多,那么最后四五首歌可能就会惨遭切割;如果内容较少,会幸免于难;如果是卡带,一般不会锯到磁带,如果是从卡带的上方锯开,磁带不会被打断,如果从下方锯开,就会把磁带打断,如果只打在引带部分,则是万幸,如果打在有录音内容的部分,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扎眼儿的卡带和光盘都有,一般而言,扎的部位都不会影响听,如果是卡带,换一个盒即可,如果是光盘,用刀将眼口突出的部分削去或者用烙铁将其熨平就行。横切和碾压的品种比较少见,估计这种方式幸免于难的不多。另外就是原盘,原盘就是没有伤及封面和盘面的唱片,几乎和原版没什么区别,只是“面相”上差了很多,比如包装上有破损、盘面上有划痕,因此原盘的价格比原版的要便宜很多,一般价格在10至30元不等,比较稀缺抢手的可卖到80元左右。一般我们管这类高价位的唱片叫“尖儿货”,主要就是比较少。反之我们叫做“糟泔”,就是无人问津的那些东西,这类唱片往往数量比较多,或者不为人知,价钱也相当便宜。糟泔有时候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尖儿货。中国人在区分尖儿货和糟泔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数量的多少和名气的大小来判断。由于打口音乐是一种很奇怪的商业行为,它的传播和推广不是公司行为,而是人们的口碑。由于它也不是唱片公司按量生产或损坏的,所以都比较没谱。就像我们下河捞鱼,一网下去,指不定赶上哪一拨鱼,捞上来什么是什么。中国歌迷的审美也往往受限于这种另类的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