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无后为大 > 潜入迷宫以后

潜入迷宫以后(2/2)

虑之心,能为内心的焦虑求解吗?这实在值得怀疑。

    更多时候,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些人:因为不愿接受人是会死的,于是选择相信自己的一切有神明安排;因为不愿承认人是自私的,于是选择相信自己内心充盈着神圣的爱。

    其实,进入心理学的迷宫,是比单纯进行自我追问更奇妙的探险,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某种程度也是一个不断为内心奥妙而惊呼的过程。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联,远非发动机与车轮之间的那种简单逻辑,尤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大大开掘了迷宫的深度和梦幻色彩。

    对于潜意识,学界基本不存在怀疑了。它像一条来自生命源头的幽长暗河,让我好奇于它的神秘力量,又不免愤恨它的轻率—在我幼小无知、缺乏自主意志的时期,尤其三岁之前,居然就判定了我一生的基调,这太不公平了。我甚至产生了与张恩超类似的奢望—干涉自己的童年。可惜找不到飞去来器。

    抛开怨恨不说,行走于迷宫,我日渐生发出对心理学这个奇幻世界的敬畏之情,而“畏”渐渐占了上风。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未解之谜还有太多太多。尤其困难的是,如何挖掘婴孩时期的心灵密码?如何了解孩童世界原始的、隐秘的行为逻辑?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使用一种类催眠深度分析法,让患者在半睡梦状态回到出生第一周及此后的几个月,唤醒其原始的感受。研究表明,当“婴孩”的意愿遭到冷落、曲解或压抑,利比多就会转化为某种攻击力和破坏力。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读孩子的所有意愿,当攻击力潜藏在他的内心,即使抚养人也不清楚它来自哪里。

    当我最早读到弗洛伊德对弑父情结的论述,最早知道父子之间可能存在本能的冲突,还真是大吃一惊。原来为人父、为人子,竟如此“杀机暗藏”,多数当事人却浑然不觉。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多疑、我们的暴戾、我们的焦躁、我们的仇恨—假如到童年的河流中去打捞一番,总会收获丝丝缕缕。是的,这一切居然其来有自。

    弗兰克尔认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的利比多驱力遭遇一种广泛的挫败、否定、敌意和拒绝,产生防御机制、抑制、转移和固着,这些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这让我想到相识的医生梁女士的情况。她告诉我,冷酷的、被“革命意志”扭曲的父母是她童年的噩梦,如今她虽有宗教信仰,又研习心理学,还是无法治愈心理创伤,时常因绝望而萌生自杀的念头。她五十四岁了,至今还渴望亲人式的肢体**(那是童年缺失的东西),却又明知难以实现。

    迷宫带来的另一重畏惧,是认识到了自我控制之难。我的恶作剧喜好中的虐待倾向,我大略清楚它从何而来,却不清楚它会什么时候滋事,不清楚如何疏导之,不清楚它是否可以禁绝。控制病态心理于我而言太艰难了,要知道,它是潜伏于内心的魔鬼,而不是一只钻进裤管的虱子。

    ?

    下篇??外在恐慌

    ?

    小伊伊与小悦悦,两个曾引起举国痛怜的两岁女孩,稚嫩生命造成的反差,指引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公权力的冷漠和民众的冷漠。即使可以在无处不在的危机中幸存,一个孩子又如何躲得开这些—社会的戾气、师道的败坏、公德的溃烂、生态的涂炭、大自然的凋敝??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配不上孩子的生存环境。

    这世界可曾美好,我们不敢确定,但是它肯定从未如此疯狂过。时代有恙,危机四伏,却没有一样是人力可以抵挡的。你是否确信,适合把孩子带到这样一个世界?

    ?

    一?配不上孩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