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童真如梦(2/2)

过孩子的敏锐感受。生活中,我们喜欢“逗”孩子玩、“哄”孩子玩或者“陪”孩子玩,这样的字眼儿本身就暴露了不对等的关系,绝非一个真正玩伴应持的态度。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某些城市流行过“陪玩家教”,应聘的大学生们与孩子玩了不久,大多落荒而逃。他们更擅长应试教育的辅导模式,要论玩游戏的花样和水平,竟然远不如孩子,实难胜任。

    家长比大学生离童年更远,早已无法感受翠绿色的云朵、长翅膀的小豌豆有多么美好,更可恶的是,还常常用**世界的逻辑干预孩子的想象。

    居高临下地弯腰作和蔼可亲状,或是捏着嗓子嗲声嗲气,成为我们与孩子交流的常态,也是敝国儿童文艺的风格。我总觉得,这不是对儿童真正的尊重与平视。童心童趣这东西,丢了就是丢了,拿腔作调太让人受不了。

    目力所及,总有那么一些文艺作品,消弭了不同年龄段人群接受能力的差异,长幼咸宜,经久不衰,比如动画片《猫和老鼠》、《蜡笔小新》,奇幻故事《夏洛的网》、《哈利波特》。人性终究是相通的,文艺里的幽默元素、智慧元素、情感元素等等大多具有普适性,这些作品恰好有所体现。而当代中国搞出来的动画片和童话,基本上都是捏着嗓子对童趣进行假想。用一句行业术语说,他们失去了儿童本位叙事的能力。何至于此?离童心太远了呗。

    E?B?怀特被戏称为美国缅因州历史上最高级的农夫。他与自家农场的15只羊、112只新罕布什尔红母鸡、36只普利茅斯白岩母鸡、三只鹅、一条獾狗、一只猫、一头猪和一只笼鼠相处,悉心观察,乐在其中,感情甚笃,因为猪之将死而感伤,写下了农场动物间友谊与拯救的动人故事,即《夏洛的网》。那一年,他已是五十三岁的孩子。

    声称喜欢孩子的大人,可能是怀特那样的人,也可能完全相反,他们缺乏童趣,与纯真渐行渐远,而潜意识里又有一种自我补偿、自我拯救的心态。这样的人,对小孩子表现出的迷恋比怀特还邪乎,简直可以吓到你。也许,不再纯良的家长被孩子感召,在某些瞬间感受到灵魂的净化,甚至觉得自己焕然新生了—我们姑且相信他们不是蒙蔽于内心的假象—但是,一个磁场巨大的非纯良成年人与一个稚嫩的纯良孩童之间,影响与改造怎么可能是单向的?毫无疑问,更大的可能是孩子的世界受到污染。

    一定有人反驳说,孩子迟早也要长大成熟,永葆童真是一种矫情的想法。我想,成熟与世故,永远不该画上等号。成熟而又纯真的成年人,中国依然零星可见,而我感觉在国外撞见的概率更大一些,这类人确实稀有,却并未绝迹。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我正试图返回更多真心的世界,路途遥远,祈愿顺遂。还是那个逻辑—既然喜欢童真,就让我亲自完成角色扮演吧,没必要危险地拉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