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漏刻(1/2)

    漏刻

    在机械钟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它克服了圭表和日冕需要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而在阴雨天或夜晚无法用的弱点,成为人类第一种全天候的计时工具。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唐诗人李益的七言绝句《宫怨》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一位失宠的不眠人的寂寞与愁怨,没有露重沁芬的花香,没有扣人心弦的乐曲,甚至没有明月,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水,和漫漫长夜,好像那壶漏里的水有海水那么多。

    作为一种计时工具,漏刻的使用比日冕、圭表普遍得多,它那声声入耳的滴水声,使得古代诸多文人骚客为之动容,写下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句章,它成了一种遣不尽的愁怨化身。

    在机械钟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它克服了圭表和日冕需要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而在阴雨天或夜晚无法用的弱点,成为人类第一种全天候的计时工具。它的发明源于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沁出。依据此,人们仿制了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注入水后,水就会从孔中漏出来。然后用另一个容器收集漏下的水,在这一容器内放一标有时间刻度的箭杆,箭杆上附有一个竹片或木块,能随水上浮或下沉,这套容器叫做“箭壶”。漏刻是漏壶和箭壶的合称。当箭壶收集的水慢慢增多,木块会托着箭杆上浮,古人从容器盖处就可以看到箭杆的标志,知晓具体的时间。

    不过漏刻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毛病,那就是漏壶里水多时,水滴速度较快,漏壶水较少时,水滴的速度较慢,这显然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于是,聪明的古人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当水从下面漏壶滴下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能及时地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