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养蚕缫丝(2/2)

蚕丝这种纺织原料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功劳,而养蚕技术则是中国古代开发利用昆虫资源为人类服务的最成功的范例。

    我国的养蚕业到了商代后已获得长足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有多处描写养蚕,如《豳风·七月》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爰求柔桑(去采摘嫩桑叶)。”它形象地描写了一群妇女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采摘嫩桑叶的情景。《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则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孟子·梁惠王上》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不仅如此,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还有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妇女采集桑叶的情景《采桑图》。这些足以证明,蚕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在养蚕业获得普及,渐入民间之时,我国古代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养成蚕经验。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曾认真总结了养成蚕的规律,写成《蚕赋》一文,指出蚕要经过三眠,才能结茧,即“三俯三起,子乃大矣。”随后成书的《礼记》中,还总结了对蚕卵进行消毒的方法,以防蚕病发生。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实用。

    正是因为养蚕业在我国的普及,直接推动了我国纺织绸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纺织技术。在中国一路领先的印染工艺下,丝绸变得五彩缤纷,成为点装帝王将相威仪和衬托女性美丽的最佳装饰物。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成了我国对外的主要贸易商品,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在一系列对外交流中,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逐渐传向世界。公元前12世纪传入朝鲜。公元2至3世纪由朝鲜传入日本。6世纪或7世纪则循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由传入美洲。

    中国不但是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的发明者,而且在长时期内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