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 > 【第五章】道家世外仙姝的化身:林黛玉(3)

【第五章】道家世外仙姝的化身:林黛玉(3)(2/2)

平”,可见律诗起承转合得是否巧妙是评论一首律诗好坏的基础问题。

    比如林黛玉写的《咏白海棠》,第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脂批说“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得突然别致”,不过这两句,“看花的人”就必须与“花”有某种共同的特点,一笔不做一笔用,写了这个共同特点,既是写花又是写人,这样诗才会写得精致,这个花与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娇羞,为本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就是娇羞。第二句,“碾冰为土玉为盆”,初看起来,似乎是在写白海棠的冰清玉洁,其实不是,因为诗的后面六句对此并没有半点承担,如果独独这一句讲一个与其他句毫不相干的意思,那么这首律诗就没有什么章法可言了,就不是一首好诗了,认真想想,就可以明白,原来冰为土,玉为盆,都不是白海棠本身之所需,白海棠不过是寄在冰土、寄在玉盆当中,即使冰土再纯洁,玉盆再富贵,也不过寄人篱下而已,其实是并不舒适的,这样诗人就为本诗又定下另一个基调,就是凄凉。

    紧接着,第二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是“承”,这个“偷”字、“借”字,用得太好了。这个“偷”字承“半卷湘帘半掩门”,花之羞承人之羞而来,强调白海棠的娇羞,后面的《桃花行》有句“茜裙偷傍桃花立”也是这个意思;借字承“碾冰为土玉为盆”,强调的则是白海棠的凄凉。第三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是“转”,所谓的“转”就是从事物的另一面申说整首诗的主题。那么诗人是怎么转的呢?第二联是从白海棠的颜色、气质来说的,第三联则是说白海棠的整体映象。五句仙人也缝缝补补,极写凄凉;六句哭就哭了,不可任它点点与斑斑吗?为什么要试啼痕?怕人看见吗?娇羞之态跃然纸上。第四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则是“合”,总结全篇,可谓说不尽的凄凉说不尽的娇羞。通篇结构严谨,“起承转合”是那么巧妙,又是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