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言(1/2)

    我是在25岁左右开始转向哲学的,因为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回答,而不像别人是在18岁选择哲学,因为它显得像是值得从事的好职业。由此我得以避免大多数学院派哲学大纲的过量的有伤灵性的典型训练:用思想史上那些复杂的理论来充塞头脑,而那些东西多半与学生的个人经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我已足够老成,心中的问题足够紧迫,这两个条件就造成我仔细选择找自己的哲学家。我翻阅了哲学史,选择亚里士多德作为我的第一位导师,随后我又回到柏拉图。我不能不感到,他们为之绞尽脑汁的许多问题,我们有可能从当代科学的发现中获得良好的解答,于是我开始阅读金斯、爱丁顿、爱因斯坦,还有德里施、马赫和巴甫洛夫。我被伟大的哲学家们提出的答案之极度的精美所打动,亦同样被伟大科学家们提供的信息的极度的丰富所打动。可是,我仍然没有得到我心中那些问题的满意的答案,因为哲学的回答缺乏适当的事实根据,而科学的回答又倾向于或者是有局限性的,或者是把一个专门性的观点作了幼稚的一般化。我想,在当前必然会有人能把哲学上的机敏同科学上的渊博结合于一身;终于我发现了怀特海。在他的“有机体”的哲学中,我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值得持续思考的答案。在他的书中有宝贵的材料,它们是从以科学为基础所作的多方面的哲学综合当中得出来的,它们告诉了我想知道的:我降生来到的这个世界的本性是什么,我是什么——如果我不是未经探究的意识的短暂闪现的话。我不能接受那种说法,说“生活是一个白痴在讲述的故事”,也不认为另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光靠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内省就能发现生活和世界的真谛。因此我需要一种对我们目前可以获得的最好的知识所作的深思熟虑的哲学综合,并着手探寻这样一种综合。

    怀特海作了发人深省的,但并不是最终的解答。一个原因是,他的终极原理是可商榷的——上帝、纯粹或然性、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概念,——都允许另作解释。另一个原因是,科学的信息的增长并没有到本世纪中期就止步了,相反它累积成了一个无比丰富的经过检验的知识的宝库。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参照当代的许多发现,怀特海的综合必须另起炉灶,并且很可能不需要个人冥思苦想出来的形而上学原理的上层建筑。带有几分鲁莽(如果我能使岁月倒流,我想我不会以这种方式开始我的事业),我着手把自己对当代科学理论所作的哲学综合的笔记拼凑在一起。我最初称之为“有机关系理论”,它们最后呈现出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特点——集中注意人和社会,而基础则是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案。早期,它们曾经历了一系列的蜕变——黑格尔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经过三年持续的和相当孤独的奋斗之后,我把那些笔记(已经转变到新怀特海主义的阶段了)交给海牙的一位哲学出版商看了看,——使我大吃一惊的是,他主动提出要出版这些笔记。我平生第一次感到,除了回答我自己心中的问题和满足我个人对意义的渴求之外,我的思想幸许还有某种功能,于是我着手将它们紧凑成较为系统的样式,然后就寄出了这份手稿——结果它们以《必要的社会:一种本体论的重构》为题问世了。

    由于我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寻求一种全面的和富有意义的综合,在第一本书之后我又出版了另外几本书。在同致力于类似目标的思想家们没有联系的相对孤立的条件下,我在瑞士工作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