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流氓与贵族 > 第四章 大风起兮(9)

第四章 大风起兮(9)(2/2)

骑牛。无论如何自我心理安慰,但一想到此真让人汗颜。

    帝国无力解决边疆困境,不但土地被侵占,还要采取和亲政策,尽管这是非常好的办法。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实行和亲的宋与明死得都比较惨,这两个帝国严格遵守华夷之辨。

    和亲政策是无奈之举,是让步政策,刘邦极不情愿。南方的南越也趁着中原大战宣布独立。老刘封长沙王的领土包括长沙、南海、桂林、象郡,而实际上后三地都在南越国的实际控制区。作为异姓王长沙王之所以没有被撤,首先是因为他实力太小,其次他起着屏障作用。对南越问题,刘邦与陆贾很清楚,在军事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刘邦只能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负责出使的便是陆贾。

    帝国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决定了帝国不能在极度虚弱下有重大行动,只能默默无闻地从基础做起。从政策上解决人口流失问题;让战时出走的人们回到故乡从事农业生产;把大批的军人复员投入新帝国的建设当中;减少民众的各种负担;安抚战时受到冲击的地主绅士;中央对地方的诸侯国不进行过多干预。

    这些政策措施尽管在帝国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实施了,但帝国始终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治国思想,完成于公元前196年的《新语》填补了这项空白。

    想要变革一个国家,首先要变革人的观念。观念与实践哪个更重要,直到现在中国人也没弄清楚。言说的认为观念重要,行动的认为实践重要。本来两者非常紧密,却被人们无情地割裂。没有观念作为指导,任何行动都是盲目的、短暂的。帝国的无为观念来源于传统文化,对无为解释最为到位的便是黄老之学。陆贾采取拿来主义原则,把儒道治国理念融合,作为帝国的治国思想。不管这一思想潜在的主旨是什么,道家的“无为”思想在表面上指导了帝国六十余年,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才更为清楚地看出“无为”治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