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艺术 第二章(2)(2/2)

风格的概念。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兴盛于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在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仍是主流。

    主要观点

    建筑方面:强调粗大的柱子和布满雕刻的屋顶,以满足霸者心态,如路易十四时期建造的凡尔赛宫。

    雕刻方面:侧重于皱折和阴影的使用,将其不断夸大,造型浓烈,姿态夸张。

    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强调在技术上充分地发挥洗练的功夫。主张构图雄伟豪迈、色彩豪壮华丽富变化、明暗的阴暗对比深刻、线条极尽曲折,给人以极度夸张之感。

    对时代的影响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不但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符合了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新古典主义

    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艺术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其后迅速在欧美地区发展起来。新古典主义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推崇高尚质朴的思想和为国献身的英雄主义,是对此前的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的颠覆。这一流派的艺术家们刻意从风格与题材等多方面模仿古代艺术。

    产生背景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引发的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形成过程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维安的学生达维德在大革命爆发前夕,从罗马留学归来,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沙龙上展出。这幅画深受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加以颂扬,又因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1789年,他创作了《布津蒂斯》,这幅画具有明显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战的意味。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世纪初期,在达维德无可置疑的领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达维德的追随者众多,其学生就有四百多人。

    主要观点

    新古典主义艺术主张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如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作为自己的素材;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但是对色彩不够重视。

    对时代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艺术对欧洲的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英国的影响最为深刻。同时期的英国绘画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其中有风景画家威尔逊、桑德比和动物画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则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英籍瑞士画家。明显受新古典主义影响的画家还有巴里、韦斯特、希克、科赫和杰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