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学 第二章(6)(2/2)

,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但是这些作品在揭示荒诞性的时候,大多还采取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合乎逻辑的情节和规范化的语言,如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和加缪的戏剧、小说。这些探索和经验为荒诞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过程

    1953年,一出名为《等待戈多》的戏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上演了。演出前这出戏并不被人看好,因为剧情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这出戏的剧情非常简单:两个浑身发臭的老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小路上用梦呓般的语言对话,原来他们在焦急地等一个名叫戈多的人。第一天未等到,第二天来了一个小孩,自称是戈多的使者,宣布戈多先生不来了,但这两人还在毫无希望地等待着。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交代。出乎一般人预料的是,《等待戈多》竟然赢得了挑剔、好奇心重的巴黎观众的青睐,连演了300多场。以至于到处都在谈论这出戏。人们打招呼时问:“你在干吗?”有人竟然回答:“在等待戈多。”

    这出戏的作者就是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在此之后,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戏剧作品,形成一种流派。这个新的戏剧流派一开始名称并不确定,有人称之为“反戏剧”,有人称之为“新戏剧”,有人称之为“先锋派戏剧”。他们之中也有人自称为先锋派。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出版了著作《荒诞派戏剧》,这一名称遂广为流传。

    主要观点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对时代的影响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哈哈镜,它曲折地反映了“战后一代”内心深处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生活感到荒诞和虚无。这一流派被认为是战后西方社会意识通过舞台艺术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荒诞派戏剧最终被西方正统文学所承认,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尤内斯库于1970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由于这一戏剧流派所反映的精神空虚在西方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因此,继法国荒诞派戏剧之后,西方各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出现其他一些荒诞派剧作家,法国荒诞派戏剧因而成为西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