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黄茶 第一章(2)(2/2)

采精焙形色美,细斟慢酌味香醇

    霍山黄芽茶是黄茶的一种,唐代《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枪一旗,古人描述其状如羽片,叶软薄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从唐至清,霍山黄芽茶就一直被列为贡品。

    霍山黄芽茶主要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金子山、金山头、漫水河金竹坪、上土市九宫山、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山、金山头,太阳河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茶品质最佳。霍山黄芽茶的产区主要位于大别山北簏,地处县境西南的深山区,可谓“山中山”。这一带峰峦绵延,重岩叠蟑,山高林密,泉多溪长,三河(太阳河、漫水河、石羊河)蜿蜒,一水(佛子岭水库)浩淼。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升,生态环境优越。

    霍山黄芽茶鲜叶细嫩,因山高地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采摘标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芽要求鲜叶新鲜度好,采回鲜叶要尽量薄摊以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霍山黄芽的品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品种。

    霍山黄芽茶的制造分为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杀青是用口径60厘米~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以木炭为燃料。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杂片后进行复烘。复烘是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一般控制火温在90℃左右,烘至**成干为止。然后再任其回潮1天~2天,以促使其进一步黄变。足烘的温度要100℃~120℃,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炒制完成的霍山黄芽茶,芽叶挺直均齐,色泽嫩黄,细嫩多毫,形似雀舌。冲泡后汤色黄绿,清明,带黄圈,香气鲜爽清高,叶底黄亮,嫩匀厚实,滋味浓厚鲜醇,甜和清爽,有熟板栗香,饮后有清香满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