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红茶 第二章(3)(2/2)

曾达万余担。以后逐渐衰退,几乎绝迹,至1949年年产量仅900余担。新中国成立后着力恢复其传统质量风格,并经上海口岸出口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伊朗、科威特等国。

    坦洋工夫红茶

    悠悠桂园香

    坦洋工夫红茶是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具有15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品,在国内外有着独特市场和消费群体。它以优美的外形、酵厚的滋味而驰名。

    坦洋工夫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坦洋工夫茶最早产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如今分布较广,主要产于福建省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区。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的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泽鲜亮,条形秀丽,都是坦洋工夫茶中的上品。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个叫胡福四的人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购,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的茶叶也云集到坦洋,坦洋工夫茶名声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0年-1936年)的五十多年里,坦洋工夫茶每年出口都能达到上万担。当时坦洋街长1公里,茶行达36家,茶工3000余人,产量年产茶5万件,产值100多万银元。收茶范围上至政和县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坦洋工夫茶还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每年可收外汇百余万元。当时民谚有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