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七、中国的成长教育到底缺什么

七、中国的成长教育到底缺什么(2/2)

拥有怎么样的星期天呢?

    当球王贝利带领巴西国家足球队第3次捧回世界杯时,恰逢他喜得贵子。朋友们开心的祝贺他说:“这孩子将来也会成为你这样的王牌明星。”可是贝利却摇摇头,平静地说:“不,他绝不会有他父亲这样的成就!”球王贝利在谈到他孩子未来的前程时,能够拥有如此的一颗“平常心”,实在是难能可贵。而我们的家长缺少的就是这颗“平常心”。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要尽量培养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做人和成才,本是辩证统一的,可是多数的家长却只看见后者,忽视了前者。就好像只要学习好、拥有一技之长,剩下的都可以不理会,只要能够“望子成才”就不必“望子**”。其实,现代的家庭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上面,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小孩子在学业和特长上的缺陷并不会影响到他未来的生活,可是如果人格上有缺陷则会贻害一辈子。

    家庭教育中只重视成才不重视**的错误观念,已经是国内整个教育体制的弊端体现。这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带来的消极作用,使家长们试图凭借家庭教育的强化或是培训,达到追求高分数的目的。当这样的追求成为了普遍存在的现象之后,家庭教育中的重成才轻**的观念则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情况了。

    从家长们单方面的主观意识上来看,其实在家庭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教条主义。而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盲目地信奉一种教育理论,不从实际出发,对事物不加任何分析就付诸行动。例如曾经流行一时的“早期智力开发”理论,就被多数的家长推崇。而假如问家长们早期智力开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又该开发什么和如何开发?家长们多数会比较茫然。在还不能够充分理解这些基本问题的时候,就盲目地跟从“早期智力开发”教育,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很多家长将“早期智力开发”的意义理解为是向孩子多灌输知识、多培养特长,于是就给孩子造成了繁重的学习和心理上的负担。

    教条主义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有些家长相信一些所谓的家教“秘诀”,例如报纸、电视中经常会报道一些天才儿童的故事,还有“小影星”、“小歌星”主持的少儿节目。家长们在看过这些之后,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他们那样出色,于是开始模仿其他孩子的“成才”经验。家长们开始天真地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培训班,就有可能举办个人的画展,就有机会能够登台演出,可以唱歌、做电视节目支持人。而那些有所成就的孩子,都是有着独特的心理、生理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尤其是家庭氛围和家长素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并不是单纯依靠各种补习班就能达到目的的。可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只注重形式上的东西,例如送孩子上补习班,买昂贵乐器,却很少花心思去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

    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不一定在别人家庭中适用的办法,拿到自己的家中也同样适用。而是要根据孩子拥有的特点,寻找属于他的方式、方法。家长如果想要克服只重视“成才”的家庭教育,首先就要重视孩子**的奠基工程,只有打好了**的基础,才能真正的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从八十年代开始,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实在发人深省。有一些人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决定的,可是这样的想法也并不绝对。五十年代初,根据统计显示大学招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大概是1:1.1。而到了1962年时是1:4.2。继续到1979年时,这个比例曾经高达过1:27.5。后来,由于中等教育结构有所调整,数值也开始逐渐下降,1984年时变为1:4.0,而1990年时是1:3.8。

    到了最近几年,北京、上海等一些大的城市中,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大概1:1.2,和五十年代时的数据相差无几。可是升学竞争却开始出现恶性发展,已经达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程度。国内中小学教育的高难度、重负担、学习时间长,也已经达到世界之最。而陈旧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正是造成这种病态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教育历史,全民族也具有重教兴教的巨大热情,并且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资源。可是,这些陈旧的思想,没有经过转型文化教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化社会的动力的。21世纪中国教育最紧迫的主题就是变革传统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的教育和传统教育不同,现代教育是以人为主的教育,它按照孩子的各种需要进行教学,将十九世纪时“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制度取代。1918年,美国将中等教育内容改革,其中明确了中学不应该成为大学预科,而是应该提供一种能够适用大多数人学习、面向大众的教育,可以称之为“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中学的教育中有7项十分著名的基本原则,包括健康、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质和职业训练。这场声势浩大的教育变革,不仅面对了西方国家,就连中国那些20、3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也受到了重要的影响。可惜的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个计划并没有能够贯彻到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的外部环境逐渐恶化,教育的经费和教师的待遇成为了人们最关心和问题,而教育内在的问题,则被轻易地掩盖了过去,经济困难的强大压力,就这样轻易压倒了改善教育品质、更新教育系统的需求。学校的教育行为开始受到创收、经营之道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异。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造等等,都还没有成为学校和教育界重视的主题。

    对传统教育最激烈的批判者,莫过于一代伟人**了。1964年的春节座谈会上,**就尖锐地提出,“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摧残青年、摧残人才,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中国的教育还是在一片质疑声中依然我行我素。不知道现实的教育困惑,还要持续多久才能真正看到解惑的曙光,但现在,我们不禁要问,除了感叹之外,我们更多的还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