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刘心武现象面面观 > 做学问要有学问的品格——冯其庸访谈录

做学问要有学问的品格——冯其庸访谈录(1/2)

    《红楼梦》的研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这百年的历史有它的时代的约束。从早期的红学到后来的新红学派一直到今天的《红楼梦》研究,都跟时代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最早期的红学,那个时代《红楼梦》的传播范围很窄,根本还没流传出去,只在亲朋好友之间传看,曹雪芹时代的脂砚斋也好,写过咏《红楼梦》诗的明义也好,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红楼梦》的评价已经很高了。稍晚的裕瑞就开始打听《红楼梦》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相貌如何,谈吐如何,这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因为读者读了作品都想了解了解作者是怎样的为人。早期的《红楼梦》研究都停留在这样一种没有太多的文献资料,只能听传闻,阅读自己手中早期抄本的状态中。有清一代的红学主要是评点,主要是根据文本的欣赏阅读,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很多看法讲得都很有见解,现在看来都还是很有深度的,当然也有讲得不正确的。同时,也有一些笔记性的记载,记载了曹雪芹是什么样的人,到什么年代社会上已经有抄本流传等等。人们猜测曹雪芹是什么样的人也是符合读者的心理状态的,现代的青年读者读了别人的书还都想见见作者,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里没有索隐的问题。评点派有它的功劳,我有一篇文章《重议评点派》,说到评点派的问题,其实后世讨论的红学问题,很多在评点派的讨论中都已经出现了,包括版本、家世等等,所以不能一概抹煞评点派的功劳,更不能说清代的红学是一场闹剧。

    到了新红学的时候为什么出现了曹雪芹家世的研究和《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呢?这是因为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发展。胡适买到了甲戌本,上面的批语明确写着《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因此人们从曹雪芹寻找到曹寅,考证他的家世,同时也要研究这个作家的家世经历跟《红楼梦》的写作有什么关系。研究一部作品要研究作家的身世,要了解作家的处境,了解作家所处的社会,这是我们传统的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叫做“知人论世”,这些方法都是科学的。可见,家世研究的产生是跟随着《红楼梦》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了解《红楼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了解《红楼梦》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一门学问到现在也没有被抛弃。当然,无限制地延伸也是没必要的,延伸到说曹雪芹是曹操的后代就已经毫无意义了,这种胡乱延伸只能由延伸的人自己负责,不能怪胡适。《红楼梦》的脂砚斋本出现后,这些脂本的底本都是曹雪芹活着时候的本子,我们为了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和文字的准确性,就产生了研究这些本子的版本学,这对我们认识《红楼梦》的原貌起了很大作用,这在学术研究上也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发展。

    总之,清代《红楼梦》的研究是以评点为主,他们有贡献,当然也有失误,应该重视他们的贡献,也应该继承他们的贡献。到了胡适的时代,了解了《红楼梦》的作者,进一步研究曹雪芹的家世,这在学术上是非常自然的,从这里引申出来的过多的追求,过多的妄猜,这是后来人的责任,跟胡适没有关系。胡适发现了脂本,由此延伸出脂本的研究,这对《红楼梦》研究也是非常有用处的。

    有一个时期一些年轻人觉得考证太多了,为什么不去研究文本?这是不知道研究的历史,因为《红楼梦》研究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研究不下去了,作者的问题出来了,脂本的问题出来了,不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就不能深入进去,于是就形成了家世研究、版本研究和《红楼梦》研究同时并进的局面,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解放后发现的抄本越来越多,发现的曹家的史料越来越多,这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好处。我觉得红学的整个研究从大局来讲一直在正常地健康地发展,后来出了个“丰润说”,那是丰润要搞“曹雪芹家酒”的需要,是商业的炒作。再后来,为了哗众取宠又闹出来了霍国玲的《红楼解梦》,闹了一阵,现在也都拆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