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管仲(1/2)

    2.管仲

    (约公元前725—645年)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司马迁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军、改革家管仲有感于鲍叔牙的知遇之恩,发出的由衷的感叹。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管仲才能在日后成为“春秋第一相”,进而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管仲约生于公元前725年,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 人,名夷吾,字仲。管仲的父亲曾是齐国大夫,很早去世,留下管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苦。管仲很早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为谋生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奔走于大江南北,广闻识见,丰富了阅历。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试图称霸的野心昭然若揭。管仲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经鲍叔牙推荐踏入齐国政坛的。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继位,即无能的齐襄公。很多大臣都预料到齐国将爆发一场政乱,于是齐禧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逃到别国避难,这时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分别是管仲和鲍叔牙。

    任何大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管仲成为一代名相是在十几年后。那时,齐襄公已死,继齐襄公之后登上王位仅一年多的公孙无知又被齐国贵族杀死,齐国群雄无首,陷入混乱之中。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看到时机成熟,分别带着自己的心腹赶回齐国,希望抢占先机,登上王位。为了增加公子纠的胜算,管仲率兵去阻截公子小白,并得到机会射中公子小白。可是,这并没有影响公子小白成为君主,因为他佯装被射死,暗地却安然无恙并且加快了赶路的进程。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提前回到齐国,顺利登上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如果说管仲是千里马的话,那鲍叔牙无疑是他的第一位伯乐。从青年时代开始,鲍叔牙就看出管仲有特殊的才能,当齐桓公要任命他为相时,他极力推荐管仲,称赞管仲的才能远远在自己之上。如果没有齐桓公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管仲纵有满腹才能也无处施展,更不会名垂千古,齐桓公无疑是管仲人生中的第二位伯乐。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经常与他商讨国家大事,每每被其治国之道所吸引。不久,齐桓公拜管仲为宰相,辅助自己治理国家,并尊称他为仲父。

    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根据齐国形势,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管仲在行政上实行国野分治,即将国都分为十五个士乡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