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98李鸿章(2/2)

、军事、经济大权,开始筹办洋务运动。他提出“师夷长计以制夷”的思想,主动借西方先进方法以自强求富。在他的主持下,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

    李鸿章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为此,他一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代表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的过程中意识到,只有富国才能强兵。于是,他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入。他还苦心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护卫京城海上门户。

    尽管如此,李鸿章终究没有使清王朝恢复繁荣。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一战,北洋舰队覆没,淮军蒙受重创,李鸿章多年的经营几乎尽付东流。他从此失势。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奉旨到日本议和,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签订《马关条约》,也因此背上卖国的罪名。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下旨:“李鸿章、敬信均着毋庸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至此,李鸿章的仕途走到了最低点。

    但是,苟延残喘的大清王朝离不开李鸿章。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李鸿章任两广总督,后又为全权大臣。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第二年,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李鸿章作为清王朝代表之一签署了《辛丑条约》。签约后二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李鸿章气恼交加,呕血不起,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27日与世长辞。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七十八年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