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99康有为(1/2)

    99康有为

    被政治耽搁的学者

    19世纪末的中国,处于转型期。一群仁人志士立志改变黑暗的现实,可温和的改良派却遭遇了血洗的黎明。改良派虽然失败了,康有为和他领导的“戊戌变法”却让中国在宪政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在他不长的求学生涯中,怀疑精神一直驱使着他不断接纳新思想,摒弃旧观念。康有为最早师从祖父康赞修,后来拜九江学者朱次琦为师。康有为曾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但很快,他发现理学只能“修己”不能“救世”。22岁那年,《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直接影响他从中学转为西学。1882年(光绪八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

    1891年(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考证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思想、平等观念的人。这些先锋观点,对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1894年(光绪二十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

    三部著作,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的变法实战开始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