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4节 发现宁波(2)(2/2)

海的文具等,可以说块状经济“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确实,块状经济的完备配套产业为宁波企业的壮大提供了基础,但也造成了因竞争激烈而生产相对过剩的压力。此外,近年来贸易壁垒增加,迫使宁波企业家们改换策略。

    “近年来,针对中国产品的各种贸易壁垒越来越多,”一位代表告诉记者,“而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实行本地化,可以更好地避开这些壁垒,特别是加工贸易采取‘走出去’可以立竿见影,绕开贸易壁垒。”此外,宁波是资源弱市。一方面有许多优势产业产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受资源制约。尤其是电力、土地的制约,“2003年是宁波10年来第一次碰到这样大规模的停电”,家家企业都自备了柴油发电机,柴油需求急剧攀升,一时“宁波油贵”。“要持续发展,必须走出去,开拓创造财富的新空间。”由于资源贫乏,宁波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意识较强。“利用国外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国外投资办厂。”这位代表指出。

    据介绍,宁波慈溪市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罗马尼亚投资园区,余姚则在阿联酋、迪拜形成了投资专业市场。2004年,根据计划,宁波要主攻的地区是俄罗斯和非洲国家,“这些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加工业十分落后”。正因为如此,自2002年起,动员民企走出去就已经是宁波的主要攻略。

    3.

    外贸经营“零门槛”

    引进和走出之间的利益不言而喻。刘德学委员说,“走出去”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品、技术、劳务的出口,而且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2003年底,中央在浙江等5个省市试点取消企业购汇限制。最近,中央又下放了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2003年宁波市有外经贸经营权的累计达到3037家,其中生产企业2481家。其中推波助澜的原因有“只要有500万注册资本就可以有外贸经营权,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而不久的将来,“预计为零门槛”,中基公司副总经理史良认为。傅百奇委员则建议,对外投资要勇于突破,如境外收购股权,建立境外开发区、境外研发中心和贸易中心,开发境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宁波市的境外投资合作开始于1988年,宁波政府大力推动则从2001年开始。在2003年,宁波市财政安排6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走出去。此外,各区县也有配套扶持,如开发区对兴办境外贸易性的公司,属合办的补贴3万元,兴办境外加工企业的补贴5万至10万元,兴办境外贸易中心工业园区的补贴20万元,而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基数则内部为0.005元/美元,基数补贴0.006元/美元。宁波市外经贸局《宁波市外经贸综合运行情况》指出,政府补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仅2003年,宁波市境外企业带动出口2.1亿美元。

    虽然政府推动的原因,最初是“转移剩余生产能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必须走出去才有更广阔的天空”,政府只是“有意识地引导”,愿不愿出去,对民营企业来说,是“自己的事情”,宁波市外经贸局官员说。但客观上,走出去可以带动出口,尤其是“设备出口”;而对于东道国来说,可以增加就业和收入,“有利于增进国家间友谊”。当然,采取“并购等方式”走出去,“也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宁波市今后对此方式重点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号召企业“走出去”始于中央,并也出台了一系列外汇、信贷和保险等领域的扶持政策,但宁波“几乎没有享受”。2004年2月3日《宁波“走出去”工作基本情况汇报》指出,尤其是“允许申请的合资合作基金必须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难以享受”,此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申请的环节多,控制严,企业可望不可及”。

    (见习记者罗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