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5节 温州中兴(1)(1/2)

    温州维新

    GDP的相对下滑,资本、产业的外流让温州落入“经济模式即将衰落”的困惑中。在温州人看来外界的惊呼与议论也许有些不明就里,但这确实也让温州政府感到了一丝隐忧。从早年的“敢为天下先”到如今的“有限政府”,是耶?非耶?温州人该如何面对和保持曾经的辉煌?

    “温州模式过时了?”温州的弦正在绷紧。“现在领导感到压力了,不前进就落后。”温州两会即将召开,温州一位企业家、政协委员对记者指出。

    3月初温州两会就要召开。“纵向比较有增长,横向比较有差距,发展前景不乐观。”一位温州人大代表的提案草稿这样写道。而在温州内部,一场“全国看温州,温州学全国”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2003年初已然悄悄开幕,隐藏其后的,实质是“温州模式”的适时升级。何以如此?又如何对策?

    1.

    GDP增速之惑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这次思想大解放,温州上下,“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在横向比较中寻找差距”。其中,温州面对的一个巨大差距就是颇受争论的GDP增速。2003年上半年,温州GDP增速在浙江省倒数第二。

    温州经济的快进也好,放缓也好,都与温州经济的特点以及政府的行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直到1994年股份合作制在政治上得到确认和推广,温州经济模式一直“领先国内”。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自发成长与地方政府“护航引道”起了重要作用。温州GDP由1978年13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55亿元,24年内增长81倍多。但到了2003年,尽管全年增长14.8%,达到1998年来的最高增速,而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是近六年来增速最快的,但相对浙江省其他地区而言,还是在放缓。而且资料显示温州GDP增速相对放缓“已非一日”。1998年以来,温州GDP年增长率均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速度,而其平均速度比1979—1997年的平均速度低3个百分点以上。GDP增速在浙江排名倒数第二。

    2.

    剩下三大优势

    在温州人看来外界的惊呼与议论也许有些不明就里,但GDP的下滑确实也让温州政府感到了一丝隐忧。一位代表在提案中究其原因认为,“传统制造业升级缓慢,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快。”总之,“小、低、散”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区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正在弱化,甚至退化”,温州体改办研究员姜洪新指出,而今温州“剩下的三大优势”,即产业集群,民间资本,市场优势。其中市场优势有三个:温州本地企业;温州人遍布全国的区域扩张;利用走出去的侨眷开拓的海外市场。但本地资本市场又迟迟发展不起来,尽管温州企业对“民间银行”千呼百唤。“如果换在20世纪80年代方兴钱庄创办那时候,早就不知道有多少家了。”本地专家指出,“这需要政府来积极推动。”不过,“在办钱庄的过程中,政府事实上承担了绝大部分风险和压力。”方兴钱庄创办人方培林回顾历史时坦承。

    已有的资本优势发挥不了,而原有的短腿却日益显露,即土地资源紧缺、要素刚性制约、商务成本飙升,这样温州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