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跨越: 柯达在中国 >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3)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3)(1/2)

    当年,张海南在柯达澳大利亚厂学习时,感受到了陈和强在富士的那种震动。他的一些同伴远赴美国罗切斯特,而他在澳大利亚的柯达厂一直学习了半年。柯达的东西深深触动了张海南,让他以新的目光看待自己所在的企业。

    1984年,张海南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进入厦门福达厂时,刚好赶上引进柯达彩色胶卷生产线的项目。这在当时的厦门是一个大项目,一批年轻的大学生被分配进福达。年轻人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一个大工程,我们现在好好学,将来一起把这个工程掌握了,这里就是世界最好的胶卷公司之一。”当时福达的人们就有这么一个朴素的梦想。福达厂要选拔30多个人,送到柯达全球的公司去学习技术,张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这一批人从柯达学习回来后,立即开始培训下面的工人。几十个柯达的专家从美国赶到福达现场工作,张海南他们与柯达专家一起安装、调试、验收、试车,对柯达的工作方式、观念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激发了福达人的抱负,“要代表感光行业的一种梦想,要一流”,福达的心情代表了所有引进项目的心情。

    但所有的人,无论是从日本回到公元厂的陈和强,还是从澳大利亚回到厦门的张海南,都不会想到,前面一场巨大的失败正在等待着他们。当组建一流企业的梦想被残酷的企业危机吞噬时,他们不得不走上谈判桌,依靠一场前所未有的合资大谈判,来解救命运。

    如果说,最终陷入失败的中国胶卷工业的“洋务运动”还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沉淀下来这样一批人才。柯达组建合资企业时,获得了这个果实。

    但是,为什么进入柯达?

    “因为,很想进去看看伊士曼柯达到底是什么!” 李春娣当时是无锡阿尔梅的一个中层干部,在与无锡石化局领导讨论自己的去留时,情绪有些激动,“如果面试不成功,我不后悔,就是做一线操作工也干。我就是想看看到底什么是伊士曼!”

    这位一眼望去精明强干的女士为什么这么冲动?一个埋藏了很久的秘密是,当年在上海化工学院悬挂的大横幅:超越伊士曼!

    当1975年李能站在这幅巨大的横幅下时,她刚从遥远的东北黑龙江建设兵团争取到上大学的机会,进入上海化工学院,学习感光专业。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前,她其实对这个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和拍照片有关系。

    从那一天起李春娣才明白,伊士曼柯达是全球胶卷工业的领头羊,乔治·伊士曼是一个了不起的创始人。而中国人要有志气,要发展自己的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