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跨越: 柯达在中国 >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3)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3)(2/2)

工业。老师们常常要传诵郭沫若写的一句话:中国如果能够制造胶卷就相当于自己能够造火箭。

    如同当年无数胸怀梦想的中国人那样,李把英文版的感光教科书翻出来,查着英汉词典,学习乳剂制造原理等等,3年学习了很多东西。但老师说与世界水平差距还很大。“这个梦一直埋藏在心里。立志要出一份力。”李后来被分配到无锡电影胶片厂,原阿尔梅厂的前身。

    李春娣的梦想在1989年有了一次释放的机会。她参与了从阿克发引进黑白涂布线的项目。尽管,她并没有到比利时受过阿克发的培训,但李被调到引进阿克发设备的分厂,成为分厂副厂长兼党委书记。当时,主要的任务是怎么样把这条阿克发先进的生产线更好地使用起来。

    李春娣他们创立了“阿尔梅模式”:打破传统大锅饭,定岗位,定技能,拿岗位工资,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但定岗必然有人离岗,那时国企还没有大批员工离岗的现象。面临失去工作的危机,对员工震动很大。现在看来都不是什么革命性的东西,但当时的普通工人就受不了,纷纷向李志成(当时阿尔梅的党委书记)抱怨李春娣的不对,这时候,李志成和公司经营集团支持了她的工作。

    但这样修修补补的改革是无济于事的。国企追赶伊士曼,她觉得真是太漫长。20多年过去了,伊士曼不仅越赶越远,现在,连企业都被柯达“合资”了。柯达就在眼前了,她一定为自己寻求一个解脱,一定要进去看看,到底什么是伊士曼?!李春娣选择了参加柯达面试,但这有些风险。不知道面试之后,柯达是否选择她?

    总经理豪治主持了对她的面试。他的问题相当仔细。当李春娣说起当年上海化工学院“超越伊士曼”的大标语时,豪治在异常惊讶之余,竟然频频点头,似乎有些理解中国人当年的心情。他说,他希望寻找符合柯达价值观,但又能结合中国国情的人。李春娣就这样进入了柯达。

    这位女士的想法,几乎代表了这一批人的内心感受。在进入柯达,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同时,内心也郁结着一种不服气和好奇的心态,这形成了一种冲动,想看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柯达! 但这些人内心还是有些不安,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跨国公司的环境。

    叶莺这些柯达中国的领导层也相当明白,这是一批背景和传统完全不同的经理人,如何让他们融入柯达的传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进入合资企业,只是一个职业上的选择,而要赢得他们的心,就绝对是一场攻心之战。

    未来还会有什么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