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跨越: 柯达在中国 >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2)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2)(1/2)

    徐光华的经历也相当奇妙,徐1984年就与日本人面对面交锋,谈判引进富士彩色胶卷生产线。1994年开始,徐又与美国人坐在了谈判桌上,参与柯达全行业合资的大谈判,一谈又4年!

    作为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德语的高才生,徐之所以到公元厂,就是因为他从内心厌恶当时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就想搞一个有技术性的、专业的东西。在他心中,这才是对中国真正有些帮助的东西。

    但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完全被中国感光业的风云所笼罩,出现在无穷无尽的谈判桌上。最后,竟然加入了“交锋”那么多年的“对手”的行列!

    作为原公元厂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徐在1999年3月才进入柯达汕头公司。从1994年参与合资的谈判开始,直到1999年合资企业建立完毕,徐都是在第一线做具体的工作。

    后来,柯达汕头的总经理马进、副总经理费杰这些以前的谈判“老对手”找他,希望他到柯达汕头分公司去做事。

    当时,徐真的有一种好奇心:以前一直在国企,现在真的想看一看竞争和谈判了这么多年的柯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但他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跨国公司的环境,能否在工作中与他们一起相处,所以,请他们让自己考虑3个月,其间马进他们还是热情相邀。

    徐是很干脆的人,决定后就辞掉所有党政职务,准备进入柯达。汕头市委组织部的人马上找他谈话,说要辞掉副处级的职位,“你真的要好好想想”。只有当时汕头市李雄副市长说:“应该让他过去。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欢迎。”徐光华就这样进入柯达,成为柯达汕头分公司的副总经理,马进说:“墙内的事我管,墙外的事你管。”

    徐光华、张贻寿他们进入柯达这样的跨国公司时,都早已年过不惑,英语也荒废多年,他们是柯达中国经理人中历史沉淀深厚的部分。

    柯达在中国显然更不会错过另一份名单,在汕头是陈和强、杨怡健、陈永秋……在厦门是张海南……在无锡是李春娣……这个名单上的人们大多是中国胶卷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引进时代出现的年轻面庞。

    这一批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普遍成长于革故鼎新的80年代,接受了正规的大学教育。在大规模技术引进时期,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会,或者踏上前往柯达、富士、阿克发的“留学”道路,学习世界级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传统,或者实际操作以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他们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当时那些规模狭小的企业……

    陈和强就是在那个时候,踏上了从公元厂去往日本神奈川的旅途。

    这是陈个人生命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转折点。这倒并不是说他从此平步青云,而是说陈和强第一次对感光企业有了全新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一直绵延到他后来进入柯达。

    当时,陈和强是汕头公元厂的年轻技术员,刚刚从当时南方最好的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学院毕业。公元当时是地方的国有大厂,而且正在引进富士的彩色胶卷生产线。这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像今天蜂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广东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到处是一种成长的气氛。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真是到处充满生机,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成就一番事业的冲动。

    1987年,当公元厂引进富士的彩色胶卷生产线时,陈和强只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他与一批同事被送到日本富士学习彩色胶卷生产线的技术和管理,地点是在神奈川的足炳工厂研究所。他们完全被眼前所看到的感光企业震动了。出现在眼前的富士涂布机与公元厂的不可同日而语;日本人工作的敬业和热忱,令人不可想像。更让陈和强震动的是他在日常观察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那些图景。

    工厂中一片片珍贵的绿地,厕所每个角落都打扫得非常干净。每一个厂房旧而不破,地方很窄却极有条理。这让人突然领悟到,一个好的产品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而这要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