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跨越: 柯达在中国 >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2)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2)(2/2)

员的努力才能做到。

    所以,这种全面参与、全面管理的理念就在心中扎根。如果没有现场去看,现场与那些日本人一起干活,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陈和强他们当时去参观一个为富士生产设备的工厂,发现这个工厂仍在使用20世纪50年代皮带传动的机床加工当时流行的搅拌设备,包括富士最先进的N型搅拌器。这种机床在公元厂早已被淘汰,但在这里却依旧生产出行销全球的产品。日本人把设备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点。日本人太厉害了!他们私底下忍不住赞叹说。

    一种是全面管理的理念,一种是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是日本人在战后经济起飞中沉淀的企业经营理念。

    陈和强发现,在日本并不是总看到设备非常先进的场景,很多的时候在相同的设备下,日本工厂显示了相当杰出的生产性。这与中国正在出现的情景相反,这个国家陷入了引进外国机器设备的狂潮,仿佛只要把以前所有的机器换成先进国家的机器,这个国家就得救了。

    陈和强只是在想:同样的机器为什么在日本人手里就那么有威力?就像后来进入柯达,他们一直在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批人在国企失败了,在这里却获得了成功?一定有机器之外的原因。

    那个时候,“日本制造”如日中天,在美国市场都节节胜利,自然成为中国人倾慕和苦心研究的对象。公元的这一批感光“留学生”,正在触摸到一些日本企业成功的秘密。但以他们的阅历并不知道,站在这个奇迹背后的,原来是一个美国人—威廉·爱德华兹·戴明,一个大学统计学教授兼管理咨询专家。

    早在30年前,日本人就“发现”了戴明,并听从了他的劝告,“劣质、高成本产品肯定要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遭遇灭顶之灾,惟有全面改善质量、持续降低成本才是生存之道。”戴明曾经向自己的祖国首先发出这样的倡议,但正在享受“黄金岁月”的美国根本没有人有耐心听他的话。

    戴明在东方找到了知音。1951年,日本设立全面质量管理最高

    奖—“戴明奖”,以激励企业和个人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表现。这深刻影响了战后日本新一代青年商业领袖的思想和行动。而富士1962年获得戴明奖成为其产业革命的基础。

    15年前,在神奈川足炳工厂卯足劲仔细学习观察富士的陈和强,当时并未完全领悟到这些道理。多年后,当陈推动KOS(柯达操作系统)在柯达汕头分公司扎根时,他忽然发现以前的细节复活了:“这不正是当时人家在做的事情吗?”这是后话。

    公元厂是中国最早的感光厂,是中国感光行业的鼻祖。陈和强他们不免怀有些骄傲,但来到富士一下子就看到反差。这让他们不得不拿出更大的奋斗热情。陈始终不能忘记这样一个镜头:富士足炳厂的厂长说到一个涂布头时,说当年富士派人到美国柯达公司学习,回来后,几代人刻苦专研改进涂布头,这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看来,日本人不讳言自己是柯达的优秀学生。

    陈和强他们俨然把自己当做了当年富士到柯达苦学的那一批人,似乎就要担当那种角色,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公元厂前后派了几批人到日本接受培训。从乳剂到涂布到胶卷到冲印,这些人接受了完整的培训,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有很强的义务感:一定要把日本的技术掌握带回去。日本人都感到惊讶:这些中国人怎么那么拼命?!

    后来,这些人意气风发地回到汕头,想要改变什么,让公元厂跻身世界舞台。当时,富士设备引进正在进行,人们以超常的热情投入工程。大批的日本专家驻扎在公元厂,现场指导整套设备的安装和试运行。陈和强他们在庞大的工程中又学到不少真东西。

    这些中国人心中憋着一股劲:“日本专家是协助安装,我们才是主人。总有一天我们要接替他们,独自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