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生活中的智慧: 改革开放中产生的经济讨论 > 第46节 “负利率”对民众生活影响不大

第46节 “负利率”对民众生活影响不大(1/2)

    近段时间以来,从央行报告透露的信息来说,2003年前8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续小幅正增长,但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同比增幅在12月已经高达32%。2004年前2个月上升21%。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负利率之声、国内存款利率加息之论、居民储蓄存款缩水之言,全国媒体一片惊呼。对我来说,这几天,几乎天天都有媒体记者来电话要我对此做解释,要我对负利率对民众生活及企业的影响做些解释。

    正如我早已撰文指出的那样,就目前国内的经济环境而言,由于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幅度有限,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加上国有银行改革的需要(因为在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固定的情况下,上息不利银行利润的获得),要推动国内房地产及消费信贷的发展(因为低利率既利于增加住房信贷消费,也扩大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在目前的居民消费价格的指数水平上,正如行长周小川所言,国内升息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这些仅表明问题的几个方面,还有,既然是负利率,为什么民众不从银行大量地把个人的储蓄存款取出投资其他地方,或购买耐用性消费品保值增值呢?为什么对于个人的资产缩水的民众会无动于衷而个人储蓄存款照样增加呢?为什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时正好国内股市上涨,但民众不愿把个人的储蓄投入股市等。尽管有媒体声称,面对负利率有不少储蓄存款进入了基金从而导致最近基金的火暴。但最近进入基金的个人储蓄存款真的会很多吗?与平常的时候相比又如何呢?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好好地想一下,就会得到解答。

    我们已经看到,2003年下半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仅为32%,今年2月又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在将来一段时期内国内CPI的上扬幅度是十分有限的。而且2003年以来的国内价格主要表现在与农产品有关的食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主要表现在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上。对于其他工业消费品来说,多数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对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尽管其上涨的幅度达到30%以上,但是随着这几年来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加,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已经十分微小了。因为,一则随着民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众对不少食品消费需求迅速减少;二则随着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食品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些都使得,即使2003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很快,而民众仍然对其价格变化不敏感。

    对于房地产来说,它既是2003年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也是推高国内价格指数上升的最大因素。据统计,2003年全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97%;房地产开发贷款为665735亿元,同比增长491%;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177974亿元,同比增长4246%,2003年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2664倍。最新的统计数据还表明,2004年前2个月城镇投资增长53%,而房地产投资也达到1005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30%以上,增长436%。而在全国各大城市商品房价格上涨到2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

    对于购房者来说,大致可以分投资性购房者与消费性购房者。对于投资性购房者来说,他们对房价上涨十分敏感,但是越是房价上涨越是他们进入市场的好时机,因此,这部分人对房价的上涨不在乎。对于消费性购房者来说,由于中国的商品房市场发展刚开始,多数消费性购房者都是第一次购房,加上他们付款的方式多是以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进行,因此,他们对商品房价格的变化也不敏感,多数人同样会越是房价上涨越感到是进入市场的时机。同时,在全国城市居民人口中,一个时期内购房的居民人口所占的比重一般不会太大。因此,对于这些不购房者来说,房价的上升同样对他们不敏感。

    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中,30%是食品,20%是服务,50%是工业消费品。现在总的格局是食品价格有所上升,服务价格相对稳定,工业消费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商品房价格上涨除外)。也就是说,从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来看,由于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不具有持续性,而且物价向下的压力依然存在。今后价格上涨会减缓,基于通货紧缩仍然要加以注意。

    这就使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对民众生活影响十分微小。看上去是进入什么“负利息时代”,但是国内居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资产缩水,他们也不需要把个人的银行储蓄转移到其他投资工具上。有资料表明,今年以来国内银行个人储蓄存款仍然源源不断流入,而且银行的个人存款额一直在不断攀升。只要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通货膨胀时的人都能够凭感觉判断目前个人资产是否在缩水。

    目前,国内有不少媒体正在借助这种现象大力渲染负利率时代,渲染资产缩水,其实这或许仅是用一般理论来理解我们国内的经济生活,或许是有一己之私,希望国内民众的11多万亿储蓄存款走出银行进入股市或基金。如果是后者,国内民众得当心点,不要太受各国媒体所左右,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判断来决策,是否为负利息个人完全能够感觉到。

    总之,尽管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对国内民众的资产会有些影响,但应该说不会太大,负利率时代也没有到来。国人不应轻易听信他人如何分析,而应该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中体悟经济生活的真实,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好的选择。

    (2004年3月)

    调整利息弊大于利吗

    在最近中央政府遏制固定资产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升息问题早就成了理论界最为关注与争论的焦点。特别是从2003年9月以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就开始小幅回升,到2004年4月上升增幅达到38%(比3月份涨幅大幅上升08%)后,升息问题争论更是十分热烈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上扬,通货膨胀的问题随之降临,该不该加息,目前理论界明显存在3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面对着过热的经济及通货膨胀,面对着国内市场利率结构严重扭曲,升息对宏观经济调控能起良好作用,而且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另一种看法是由于利率是由宏观经济走势、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和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利差来确定的,就目前中国情况而言,这3个因素都不支持加息。或目前中国经济只是局部过热,用调高利率来抑制投资过热不是对症下药;还有一种意见,就是提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对于升息问题,意见如此相左,孰是孰非,既无法用统一模式来断定,也无法用某种实验来验证。每一方都能够用一般性经济学的理论、用现实某个侧面来解释各自看法的合理性,孰是孰非也就无法完全断定了。但是,人们是否注意到了,上述的讨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的,即目前国内的利率是一个完全的市场均衡利率。在这种均衡利率基础上,市场对利率反映如何也就决定了升息的理由是否充分。

    但实际上目前中国的利率是市场均衡利率吗?如果是,其市场化的程度如何?如果不是,上述几种对升息讨论意见的前提条件能够成立吗?如果目前国内利率是一种非市场利率,那么利率的调整是必然之势,无论是升息还是降息都是如此。可以说,尽管国内利率调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它不仅表现为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