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二章 处己之道(3)(1/2)

    理想的社会

    所谓理想的社会,最糟糕的不仅是给我们带来无法赞美或喜爱的同伴,而且还不让我们保持天性和本色。为了做到和谐,它强迫我们蜷缩,甚至是完全变形。富有智慧的谈话,不管是严肃的还是幽默的,只适合智慧型的社会,对于普通人,则是彻底的对牛弹琴。要使他们高兴,就一定得大众化。这就要求我们做严峻的自抑。为了像别人一样,我们得丢弃四分之三的智力。当然,享有友伴,能够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损失,但是,越有价值的人越会发现所得支付不了所失。收支两抵是负债,因为跟我们打交道的人,一般都是破产的,也就是说,跟他们交往所得,无法补偿与他们交往所带来的烦闷、不安和龃龉,或是我们必然要做出自我抑制。因此,在大多数的社会中,愿意独善其身的人都会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虚假的卓越

    真正的卓越,也就是在才智上的卓越,是不容易遇到的,即使遇到也会令人难以忍受。因此我们的社会就随意采取一种虚假的卓越,用来代替真正的卓越。前者的特性是按照习俗,建立在任意的基础之上——这种传统似乎是由较高的上层人士承袭下来的,而又像“口令”一样,可能会有所改变。我这里所指的是“好范式”。这类卓越每当跟真正的卓越发生冲突,它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更重要的是,“好范式”一出现,“好见识”就离去。

    内心的安谧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跟其他人完全情投意合——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或是终身伴侣。个性和脾气上的不同,总会带来某些不和谐,虽然在程度上微不足道。那种真正的心境平静,内心的完全安谧,是尘世中仅次于健康所能给予我们的最高祝福,只有在个人独处时才能够达到;而要让安谧成为一种持久的情绪,只有把自己完全置身于退隐之中。这时,如果这个人自身有什么长处和禀赋,他的生活方式将是在这个可怜的世界中最为快乐的。

    心灵的贫瘠

    我所指的精神空虚,以及心灵的贫瘠,还将造成另一种不幸。当一伙比较优秀的人集会结社以便提倡某一高尚或理想的目标的时候,结果总是无数的大众蜂拥而来。各地方都是这样,后者的目的在于祛除烦闷寂寞,或是他们天性上的其他什么缺陷。什么事情能让他们生活快乐些,他们就毫不考虑地立刻去攫取。他们有些人会偷偷摸摸地溜进去,有些人则会拼命挤进去,然后就完全把它摧毁,或是放肆地改变它,到最后它的目的变得跟当初正好相反。

    聪明人和愚人

    聪明人首先要争取的是免于痛苦和烦恼,能得安静和闲暇,也就是一种平静朴实不受干扰的生活。因此,在对“世人”略有认识之后,他会选择不求闻达,如果他具有大才智,甚至会过独居的生活。一个人的内心越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越少——其他人越不能替他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高度的智慧会使人不合群。当然如果智慧的“质”能由“量”弥补,那还值得在这个大千世界过日子。不幸的是,一百个愚人抵不上一个聪明人。

    一般人一旦免于贫困的痛苦,便不惜一切要消遣、找友伴,逢人就交往,惟恐只是单独一人。因为独处时,每个人只能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