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后来居上的苏州(1/2)

    时光倒流20年,东莞虽非不毛之地,大不了也只是鱼米之乡。东莞的发迹是“天时、地利、人和”之说的最佳版本。东莞毗连港、澳、穗、深,交通四通八达,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近100万人。20世纪**十年代是港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享有投资优惠政策的沿海地区转移的第一次浪潮,相比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深圳,相比于有些老态龙钟的广州,处在夹缝中的东莞则成了外商们在珠三角的首选之地。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县委和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开始了引进外资振兴地方经济的工作。9月15日,全国第一间对外来料加工厂——由原来的虎门太平竹器社改办而成的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时至今日,太平手袋厂虽已衰落,当初的厂址只剩下断垣残壁,但它最先燃起了东莞人致富的希望,并以东莞模式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工业化之旅。

    最早“发现”东莞的是台湾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台湾已经成为全球IT制造中心,但产业环境已处在变化当中,继续发展IT制造业,遇到了难以突破的成本瓶颈,走出台湾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开始,台湾一些中小IT制造企业只是试探性地进驻东莞,那时中国大陆的政策刚刚开放不久,台湾企业愿意到东莞的最大原因是语言文化相通,交流方便,并且当地政府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招商引资非常积极。

    在试探性投资成功后,台湾企业便呼朋唤友,迅速搭建起东莞IT制造的基础产业链,“群聚效应”在东莞IT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随后如诺基亚、三星电机、台达电子、源兴电脑等制造大厂陆续进驻东莞,国内各种IT配套厂商也迅速跟进,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东莞IT制造业因此得以蓬勃发展。

    与东莞相比,苏州IT制造业的发展要晚一些,起始的情况也与东莞略有不同,IT企业第一个选择苏州的是制造大厂明基电通。1995年明基电通入驻苏州之时,正是其设在马来西亚的工厂生产最旺盛的时候,可以说将制造重心向苏州迁移,对明基电通来说,带有明显的战略意图。由明基牵头,一开始带动了20家相关配套厂商进驻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