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广深定位之争(1/2)

    相距125公里,车程一个半小时,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经济体在这条广深线的两端争夺龙头大哥的近距离战争持续了十年以上。

    现在,这两个城市仍在寻找他们位置的最后归属,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乎整个珠三角未来兴衰的历程。

    随着广深两城并驾齐驱局面的逐渐形成,争做华南地区中心的暗中角力渐渐浮出水面,而中心之争的结果也日渐明朗。

    对于广深的定位,广东省如此描述: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把深圳建设成为富有创新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性城市。广东省政府通过分工避免广深同质化竞争的意图相当明显。

    其实珠三角中心城市现有的分工与定位主要还是由市场力量决定,广州和深圳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

    实际上,广州和深圳的定位一直是这几年广东省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随着形势的演进,广州和深圳经济逐渐形成齐头并进的趋势,2005年广州和深圳的GDP分别为5115亿元和4927亿元,两地仅相差190亿元不到。谁应该成为广东省的中心、广东到底需要几个中心等“中心之争”的话题浮出水面。

    金融中心之争就是广深两地中心之争的一个最好的缩影。2003年1月,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并出台了金融十八条。2004年1月,广州市政府也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金融中心”,提出与深圳金融十八条相仿的《关于大力发展广州金融业的意见》。在2005年和2006年的两会上,这种争夺达到了白热化,广州的省人大代表提出把深交所迁移到广州的提案。这个提案遭到了深圳方面的强烈反对,不少深圳的金融界人士斥之为“地方保护主义”。作为反击,在2006年广东省政协和人大会议上,不少深圳代表发出了“从广州搬迁一所高校到深圳”的声音。虽然这个问题在广东省人大会议上当场遭到否决,但是广深两地在各种资源和政策上已形成争夺的局面成为一个事实。

    深圳提出适度重型化的产业发展目标,发展包括汽车制造业在内的所谓重型化产业,公开与广州展开了汽车项目的争夺。而不断传出的法国雷诺汽车可能落户广州或深圳的新闻就是这场争夺的表现。不过随后不久,深圳就在这场争夺中出局,但深圳最终仍然争得一个哈飞汽车项目,加上本地企业比亚迪汽车项目,深圳的适度重型化似乎开花结果。然而广州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仍很坚定。尽管与深圳相比,广州的优势也非常有限。深圳全市拥有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在内的国内外金融机构140多家。证券公司19家,证券机构总数列全国第一;15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达1628亿元,占全国46%;创业投资公司187家,实收创业投资资本总额125亿元,机构数量和资本规模约占全国的1/3。而广州只是在银行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上与深圳数据接近。

    在谁将成为华南物流中心的争夺中,深圳和广州的竞争更为惨烈。在深圳已建成年处理超过1300万标准箱和1.35亿吨货物的港口群之时,广州和中国海运集团合资启动了南沙港二期建设工程,而一期工程单月吞吐量已达8万标箱。

    在机场方面,投资200亿人民币的广州新白云机场已被明确定位于华南枢纽机场,其设计目标是年吞吐量2500万人次,而作为全国唯一能进行多式联运、可采取过境运输方式,2004年客货运量分别达1425万人次和49.6万吨的深圳机场,也只能与年吞吐量只有31万人次、货运量只有5000吨的珠海机场一起定位于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