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2/2)

共12卷。长诗主要叙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魔鬼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了上帝的戒规.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子,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长诗通篇贯串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在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这就是撒旦。作为清教徒,弥尔顿应当把上帝作为他的正面主人公,但诗人违背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把上帝写成一个专横的暴君,而把反叛上帝的天使撒旦的形象放在中心,刻画得有声有色一作者赋予这一形象以双重的性格。其一,他斗志昂扬、不屈不挠地反抗上帝的权威。这个长着翅膀、背负巨盾、手握长矛的大汉,果敢坚毅,满怀仇恨,他率领众天使与残暴的上帝交战,以打乱上界的秩序。败北后被打入地狱,忍受着瘴气与烈火的薰灼,但撒旦及其同伴并未屈服。在地狱中。他团结同伴,自立为王,准备继续同神的权威作斗争。借助这一形象,诗人反映出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者们毫不气馁的革命斗争精神。其二,他骄矜自大,为非作歹,这也是他成为堕落天使的重要原因。他看到人类始祖生活得很幸福,就想袭击他们居住的人间乐园,把他们从上帝手中夺走,使之屈从于自己的叛逆势力之下。他的好战,又使他的暴虐性子不断发作。他在四周散布死亡,致人于毁灭,以期自己成为新世界的主宰。透过他的这一性格,诗人暗示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这首长诗规模宏伟,格调高昂,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一。

    《复乐园》取材于《新约·路加福音》。长诗叙述耶稣不为撒旦所诱惑的故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经受不住诱惑,而失掉了乐园。始祖犯罪,人类处于灾难中。人子耶稣,抗拒了撒旦的财富、肉欲、权力、荣誉的诱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从而得以布道,为人类恢复了乐园。通过耶稣这一坚贞不屈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是弥尔顿的最后一部史诗。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土,曾多次战胜敌人。他的力大无穷的秘密被妻子出卖给了非利士人。’敌人将其俘获,挖掉双眼,囚于牢中。参孙时刻不忘复仇,待他恢复力量后,在敌人逼他演武时,他撼倒演武大厅的支柱,与三千非利士人同归于尽。这一悲壮的史诗,表现了诗人在复辟时期所受迫害的悲愤心情,以及宁死不向复辟势力妥协的决心。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并在法国得以繁荣,它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存在分歧,但就古典主义思潮的总体来看,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

    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古典主义要求作家们在创作中必须体现一个最高原则,即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服务。因此,歌颂贤明君主的文治武功、国家的统一强盛和宣扬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成为作家们表现的重要主题。他们还特别强调私欲应当服从义务,个人利益应当眼从国家利益。由于王权当时有进步作用,因此,古典主义的这种政治倾向性也有其进步意义,但这也使得作品迎合了宫廷趣味,染上了浓重的封建色彩。

    2.思想上崇尚理性。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把理性看作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最高标准。他在其诗体论文中写道:“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古典主义所推崇的理性原则,实际上是封建王权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个人对王权的拥戴、对国家利益的服从和对公民义务的履行等。古典主义作家往往借助于各种形式,强调人们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谴责非理性行为,表现荣誉、责任、义务等理性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对王权的妥协。-.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古典主义者认为,每一种符合美学理想的典范作品,都已经被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大师们创作得很完美,以后的作家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遵循和模仿古人留下的这些理想范例。因此,他们大力提倡向古代学习,并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创作题材,再按照法国**政体的需要,与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联系在一起,采用借古喻今的方式,进行创作,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与主题内容的规范化相一致,古典主义者还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也加以规范化,形成了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古典主义作家还把文学体裁也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他们片面地规定悲剧为“高雅”的体裁,只能表现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语言要典雅;而喜剧则是“粗俗”的体裁,表现人物是平民百姓或破落的小贵族,可以使用日常用语。这流露出了某种贵族偏见。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它对于促进法兰西民族文学和民族语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影响很大。但古典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古典主义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迎合宫廷趣味,塑造人物时往往忽视描写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变化,人物类型化。到19世纪初叶,浪漫主义运动兴起后,古典主义便作为一种过时的文艺思潮在欧洲文坛上消失了。

    法国古典主义的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7世纪30一4O年代是兴起时期,60——70年代是全盛时期。法国古典主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生活于法国**君主制上升时期,其作品着力于塑造具有爱国主义倾向的理想英雄人物,表现理性对感情的胜利这一中心主题。高乃依一生写了30多个剧本,其代表作《熙德》(1636)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主人公罗狄克是西班牙老臣杰葛之子,他与高迈斯伯爵之女施曼娜相爱。不料高迈斯因杰葛被国王任命为太子的师傅而心怀护意,争吵中打了杰葛一记耳光。罗狄克为维护家族荣誉,向高迈斯挑起决斗并杀死了他。施曼娜请求国王惩处罗狄克以报父仇。这时,摩尔人入侵,罗狄克受命出征,并获“熙德”称号而荣归。最后,在国王的精心安排下,这一对有情人消除隔阂,终成眷属。当个人感情与封建家族义务发生冲突时,个人感情服从于封建义务;当封建家族义务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的冲突中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表现了理性战胜感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1636年,此剧一公演,即轰动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因此剧没有恪守“三一律”而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公开批评,致使高乃依愤而搁笔达四年之久。

    让·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繁荣时期的悲剧家。他的作品与高乃依的作品不同,他多是写被**淹没理智的人物,以其悲惨的结局,从反面强调理性的重要。拉辛一生共创作了11部悲剧和1部喜剧,其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剧本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城破家亡之后,她成了爱庇尔国王——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女俘。皮洛斯爱上了她,迟迟不和未婚妻爱弥奥娜结婚。这时,爱着爱弥奥娜的希腊使节奥雷斯来到爱庇尔,要皮洛斯命安德洛玛克交出赫克托耳的儿子,以绝后患。安德洛玛克为保全儿子的生命,被迫答应与皮洛斯结婚。爱弥奥娜闻讯后妒恨交加,唆使奥雷斯杀死皮洛斯,随即自尽,奥雷斯也因受刺激而发疯。作品通过四个人物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冲突中的表现,谴责了**横流、丧失理智的贵族人物,赞扬了临危不惧、富于理性、反抗强暴、尽忠于祖国的安德洛玛克。由于理性和感情的高度统一,使她既保全了儿子的生命,又保住了自己的名节。一

    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74)。这部作品是在总结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并经国王路易十四审阅钦定,因而,这部著作被视为法国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诗的艺术》标榜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正宗,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位一体的主张。他认为只有真才美,要求真就要摹仿自然,并告诫作家要遵循“理性”原则,一切要合情合理,合乎“自然”,即合乎封建统治者的正常秩序。布瓦洛还把诗体划分为“大体裁”和“小体裁”,史诗、悲剧和喜剧是大体裁,其它是小体裁,认为它们各有所属,不能相混。布瓦洛还制定了一些创作规范,悲剧创作要求格守“三一律”。《诗的艺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布瓦洛由此而获得古典主义立法者的称号。

    让·拉封丹(1621——1695)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寓言诗)(1668——1694)收有239篇寓言故事。他在这些寓言诗里,通过动物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寓言中的动物大都影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如狮子暗指国王,狼隐喻资产阶级,受欺压的羊等指代下层人民。通过动物王国发生的故事,作品揭露了法国封建王朝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和缺乏理性,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寓言诗》以其别致的体裁、独特的风格而饮誉欧洲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