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1/2)

    第一节 概述

    17、18两世纪,欧洲社会、欧洲文化进行理性大调整,于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学出现。

    17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着血肉联系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以及体现法国**王权兴隆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了本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产生于本世纪初的巴洛克文学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l·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发达,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强大。但是,国王查理一世的封建君主**统治,却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国会里的资产阶级便和工商业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王权。1648年,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推翻斯图亚特王朝,次年建立共和国,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克伦威尔执政。1660年,反动的“王党”又利用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不满情绪和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实现了王政复辟。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又进行了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才确立了自己在国会中的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有着血肉关系,它对这个时期文学特别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有直接影响。

    2.法国**工权的兴隆

    17世纪的法国,封建君主**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王权为了巩固、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实行了开明政策,奖励工商业的发展,以便使之为王权服务。而资产阶级当时力量还不够强大,它只能在王权保护下同封建势力进行曲折的斗争,并发展海内外贸易,维护自身利益。于是,资产阶级和**王权暂时结成了联盟。由于**王权的强盛,服从王权的统一意志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显著特点。文学在这时也成为最高统治集团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很注重网罗文人学士,一方面用奖金津贴笼络他们,另一方面设立作品检查机构监视他们。为了使王权进一步控制文学活动,1635年,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主持成立了法兰西学士院,学士院的学士们成为中央集权在文艺界的代表。这些文艺家们在王权的保护下,对文艺创作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他们认为一切要有一个中心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服从权威,对不符合宫廷趣味的作品进行批评。在王权的扶持下,体现**工权统一意志的古典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了。

    3.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英法两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有着独到的透辟的见解。他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代表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之同期的另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国的伽桑狄,也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在认识论上,他否认“天赋观念”说,认为感觉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标准。他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宗教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的最高美德是追求幸福,而善行是获得幸福的可靠手段。霍布斯和伽桑狄的哲学思想给17世纪的文学家们开辟了思维活动的广阔空间。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哲学以理性为核心,明确提出“天赋观念”说,认为认识来自于理性本身,而不是起源于感觉经验,理性本身不可能产生错误,人们若要使行为合于常轨5必须要以理性来控制感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笛卡尔对理性的强调虽然有唯心的成分,但有助于清除中世纪流传F来的宗教迷信,以理性代替盲目信仰。他的哲学思想适应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要求,并为古典主义作家们所接受,于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便成为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4.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古典主义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在思想上,古典主义延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的主题在古典主义作品中随处可见;在创作方法上,古典主义运用的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也是一脉相承的。但它也还是对人文主义文学的反拨。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人文主义文学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现象需要有新的文学规则对其加以整伤,于是,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以及艺术上的规范化便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

    二、文学概况

    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巴洛克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和怪诞的意思。巴洛克风格出现于17世纪初,它曾在西方建筑、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风行一时,绵亘约一个世纪,影响至今。

    巴洛克文学就是在巴洛克风格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侧重形式的文学流派,它表现的是所谓高雅的贵族情趣。这一流派广泛地浸润了17世纪西欧各国的文学界。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贡哥拉诗派”,法国的“矫揉造作派”和英国的“玄学诗派”等,均为巴洛克文学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现高雅的贵族情调、气质,追求艰涩夸饰的辞藻、复杂模糊的结构和神秘隐晦的诗风。巴洛克文学虽然有其颓废性,但也创造出不少艺术珍品。

    17世纪的英国文学,由于受到人文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初期的英国文坛,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两个主要流派。一派是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这一派诗歌以写爱情。隐居的生活和宗教感情的题材居多,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另一派是反映贵族阶级没落情绪的骑士派,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以及好战的封建君主主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派诗歌的主旋律。这两个诗派共同的特点是,运用浮夸的辞藻,追求雕琢的语句。这一时期的戏剧也分为两个流派。以琼生为代表的具有民主倾向的戏剧家,倡导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戏剧中贯彻人文主义思想,而以弗莱契和鲍茫为代表的贵族派戏剧家,则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封建贵族特权。40年代革命时期,出现了革命诗人弥尔顿,其创作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60年代王政复辟时期,宫廷古典主义风行一时,代表人物是屈莱顿。来自下层的清教徒作家班扬,在创作中则继续坚持着自己的民主倾向。

    约翰·屈莱顿(1631一1700)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英国文坛的桂冠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他站在保守立场上写了大量的政治诗歌和戏剧,以适应复辟王朝的需要。在戏剧上,屈莱顿模仿西欧各国戏剧的范例,创作出了“英雄剧”。这些剧多以爱情和荣誉为题材,剧中人多是一些理想化的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和骑士等,借以描写理想化的封建君主制。“英雄剧”曾以矫揉造作、铺张浮夸而名噪一时。屈莱顿在英国文学批评上也颇有建树,他在理论著作《论剧体诗》(1668)以及许多作品的序言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张文学形式的完美,强调理性和规律,尤其是悲剧中的“三一律”,并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他由此被认为是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约翰·班扬(1628——1688)是王政复辟时期带有民主倾向的清教徒作家,他出身贫苦,以补锅为业。他曾站在英王一方参加内战,后来在家乡布道。王政复辟时,他由于自己的宣传活动被捕,入狱达12年之久。班扬的代表作是梦幻寓意小说《天路历程》(1678)。故事的主人公叫基督徒,他从故乡“毁灭的城市”逃出,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作者侧重描写了基督徒在向天国行进途中的艰难险阻,基督徒从“绝望的泥潭”中脱身,路经“名利场”,爬过“困难山”,跨过“安逸”平原,来到流着黑水的“死亡河”畔,最后到达“天国的城市”。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用基督徒的历程象征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历程,另一方面,又描绘了一幅幅王政复辟时期社会风尚的讽刺画。作品中出现的那些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愚昧无知”、“世故的聪明人先生”、“马屁先生”、“爱钱先生”和“话匣子”等,可以说是当时英国现实生活中真实典型的生动写照。《天路历程》行文简洁明了,语言生动具体,它对后世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约翰·弥尔顿(lfi08——1674)是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出生于清教徒家庭。父亲是伦敦一收入颇丰的公证人,爱好文学、音乐,这使弥尔顿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620年,他入剑桥大学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获硕士学位,并立志成为卓有成就的诗人。1638年,他前往意大利旅行,与当地的人文主义者交游甚广,并拜访了当时被天主教囚禁的伽利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并任新政府的拉丁文秘书。这期间,他写了大量政论性文章,以抨击保皇党和英国国教。后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王政复辟后,他遭受迫害,生活贫困,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并取得了卓著成就。

    弥尔顿早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著名的《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他的中期创作主要是政论性散文,如《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为英国人民声辩正续篇》(1651,1654)等,其基本倾向是反对君权神授和暴君统治,主张自由与和平,反对王朝复辟,歌颂共和制。弥尔顿的晚期创作主要是长诗,这财期他创作了最优秀的三部诗作《失乐园》(1667)、《复乐园y(1671)和《力士参孙》(1671),表现了资产阶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杰出的代表作,取材于《旧约·创世纪》,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