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胡适传 > 五、“传记热”与《四十自述》

五、“传记热”与《四十自述》(2/2)

自传。他原来打算“从这40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小说式的文字来写。第一篇写他父母亲的婚事就是这样,颇有一些想象虚构的成份,当时曾得到徐志摩的热烈赞许,胡适自己也高兴,误以为这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后来他还是抛弃了这种小说式的写法,走上了正道。他说:“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⑧ 这一变虽然“颇使志摩失望”,但毕竟变得对,否则,《四十自述》会是另一种样子,不成其为自述,也就很难说有史料的价值了。

    历史的叙述,只要剪裁得当,描写传神生动,也能得好的效果。即如《四十自述》在《新月》上登出前3章以后,刘大杰曾写信给胡适,评论说:

    《新月》上你那三篇文章,我最爱第二篇《九年间的家乡教育》。那篇给予人的印象是很深的。最成功的一点,是在纯朴的家园的生活里,反映出来一个聪明的孩子和一个慈爱而又是孤苦的母亲相依为命的活泼的面影。⑨

    他的看法大致是公允的。好的传记,应该是既具真实性,为读者提供信史,又形象、具体、生动、传神,给读者以文学的趣味。现在的这本《四十自述》,其中自然难免有“与当日事实不符的地方”,也难免有讳饰的笔墨,但基本上还是“谨严的历史叙述”,甚至也不加讳掩地写出了他少年时代曾经打牌、喝酒、逛窑子等恶习。文字也自然流畅,间有生动传神之处,虽然不一定像他自己宣言的那样“**裸的叙述”,却也是大致可信而又可读的一部自传。

    胡适从40岁在上海开笔写自述,迁居北平后陆续写了几章,43岁那一年方才与读者见面。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事情打断,他只写出了赴美留学以前的一段生活,虽也自成段落,毕竟只是“半部书”,而且是始终没能续完的“半部书”。

    --------------------------------------------------------

    ①《四十自述》从1930年6月动手,在上海成两章,迁居北平后至1932年9月陆续写完留学前的一段生活,共6章,都在《新月》杂志上刊载过。1933年6月作“自序”,9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②《论领袖人才的来源》,原载《独立评论》第12号,1932年8月7日出版;后收入《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初版,题为《领袖人才的来源》。引文见该书1937年4月3版,卷四,第514页。

    ③《胡适口述自传》,是50年代胡适在美国时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用英语口述的自传。口述时曾得他的少年朋友唐德刚君的协助,后又由唐氏整理,译为中文,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3月出版。据胡适手拟的口述自传大纲看,这本口述自传只完成原计划的前半,也只是“半部书”。

    ④《丁文江的传记》,也是胡适逃亡美国时所作,于“1956年3月12日晨三时写完”。共17章,约12万余字,同年11月由台北“中央研究院”印行,为《中央研究院院刊》第3辑(中央研究院故总干事丁文江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刊)的抽印本,1960年由台北启明书局出缩印本。

    ⑤胡适曾先后劝林长民、梁启超、梁士诒、蔡元培、张元济、高梦旦、陈独秀等许多人写自传,参看《四十自述自序》。

    ⑥参看《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卷四,第521~522页。

    ⑦《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原载张孝若编《南通张季直传记附年谱年表》卷首,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出版;并收入《胡适文存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9月初版。下面的引文见该书1931年6月3版,卷八,第1087~1091页。

    ⑧《四十自述自序》,见该书卷首,又见《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卷五,第627~628页。

    ⑨刘大杰1931年2月27日致胡适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1版,中册,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