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胡适传 > 三、作者、编者、记者

三、作者、编者、记者(2/2)

论纯朴而善良,是人人应该记得的,但也要防止盲目排外,或不敢承认中国短处的偏向。胡适后来的思想发展了,变得深刻了,他在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朽时也曾有偏激言词,带有他青年时代所指责的这样一种偏向。

    胡适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的创作中有几篇传记颇有意味。其中一篇《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写的是杨斯盛13岁流落到上海,“立定了脚跟吃苦,驼起了肩头做工”,辛辛苦苦几十年,积攒了几十万家财,由一个劳动者变成了大富翁,又热心公益事业,“破家兴学”的动人故事。胡适称赞杨斯盛是一位“可敬可爱,可师可法的”“大豪杰”,特为他立传表彰,也可见胡适本人多么重视教育事业,又多么看重传记文学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

    另一篇《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写的是老而又老的昭君出塞和番的题材。以往这方面的诗歌词曲,从《昭君怨》到《汉宫秋》,所写的王昭君都是满腔幽怨、凄苦哀愁的悲剧形象,胡适却说:“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人都可怜王昭君出塞和番的苦趣,却没有一个人晓得赞叹王昭君的爱国苦心。”因此,他一反旧时写昭君题材的凄楚哀怨情调,要写一个“爱国女杰”的王昭君。他根据史书里的一点记载,写王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番。传中写到汉元帝召集宫人,问谁愿意去匈奴和亲时,“那些宫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答应的。那时王昭君也在其内,听了皇帝的话,看了大家的情形,晓得大众的意思都是偷安旦夕,全不顾大局的安危,心里便老大不自在。心想,我王嫱入宫已有几年了,长门之怨,自不消说,与其做个碌碌无为的上阳宫人,何如轰轰烈烈做一个和亲的公主?我自己的姿容或者能够感动匈奴的单于,使他永远做汉朝的臣子。一来呢,可以增进大汉的国威;二来呢,使两国永远休兵罢战,也免了那边境上年年生灵涂炭之苦。将来汉史上即使不说我的功勋,难道那边塞上的口碑也把我埋没了么?想到这里,更觉得这事竟是王嫱义不容辞的责任了!昭君主意已定,叹了一口气,黯然立起身来,颤巍巍地走出班来,说‘臣妾王嫱愿去匈奴’。”以后,果然是“胡也宁了,汉也宁了”,汉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和睦亲善关系达六七十年之久。所以,胡适给王昭君戴上“爱国女杰”的桂冠,把她写成了一个关心祖国命运、关心人民疾苦、促进民族和睦的巾帼英雄,这是对二千年前汉家女儿王昭君最早作的比较公正的评价。⑩

    《竞业旬报》出到第40期停刊。胡适对这一段既当作者又当编辑兼做记者的事业自己作了一个总结:“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我不知道我那几十篇文字在当时有什么影响,但我知道这一年多的训练给了我自己绝大的好处。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11

    -------------------------------------------------------

    ①《中国公学校史》,原载《中国公学己巳级毕业纪念刊》,后收入《胡适选集》“历史”册,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6月出版。

    ②《四十自述》“在上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版,第60页。

    ③《梁书》卷四十八“儒林”范缜本传,记范缜与萧子良论辩佛法因果。《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亦记此事,文字稍有异同。参看第1章第5节注②。

    ④除了小说《真如岛》宣传破除迷信之外,胡适还写有社说《论毁除神佛》(载《竞业旬报》第25期)及《无鬼丛话》若干则(陆续载《竞业旬报》第25至第32期)。

    ⑤参看胡适的《论承继之不近人情》,原载《安徽白话报》;《竞业旬报》第29期转载,注“选稿”字样,未署名。

    ⑥参看胡适的《婚姻篇》,载《竞业旬报》第24、25期,署名“铁儿”。

    ⑦参看胡适的《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载《竞业旬报》第25期,后收入《胡适选集》“人物”册,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6月出版。

    ⑧载《竞业旬报》第28期,署名适。

    ⑨载《竞业旬报》第34期,署名铁儿。

    ⑩《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载《竞业旬报》第25期,署名适之;后收入《胡适选集》“人物”册,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6月出版。《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载《竞业旬报》第32期,署名铁儿。

    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事最初见于班固的《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事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范晔《后汉书》卷一百十九《南匈奴传》也记有此事,说: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阙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阙氏焉。

    其中“请掖庭令求行”的话,便是胡适写王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亲的历史根据。

    胡适的《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发表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0月11日出版的《竞业旬报》第32期,是最早从爱国和民族团结和睦的角度肯定王昭君的作品。过了约半个世纪,董必武作《过昭君墓》七绝一首,也肯定昭君的和亲,诗云: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到了70年之后的1979年,曹禺作五幕历史剧《王昭君》,着重描写昭君为民族团结事业所作的贡献,塑造了一个关心祖国命运和民族团结的英雄美人形象。这些都是对王昭君的新评价。

    11《四十自述》“在上海(二)”,上海亚东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