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嫦娥》的寂寞(1/2)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读这首诗,常常会被一种深深的寂寞感笼罩着。通常,在人的感觉上,热闹与五彩缤纷的视觉感受、喧嚷吵闹的听觉感受及温暖的触觉感受相通,而寂寞则往往与黯淡、静谧、寒冷相联;李商隐这首诗首句以色彩清淡的“云母屏风”蔽住“烛影”,而“烛影”本身又十分黯淡,再加上一个“深”字,便在人们视觉上构成了幽深暗淡的感觉。次句又以只有青白两色的“长河”(即银河)渐落与晓星下沉再一次渲染了破晓前的黑暗,这凌晨时分又在人们心里添加了寂静无人的听觉感受与寒气逼人的触觉感受,使读者顿时仿佛置身于孤身一人面对茫茫黑夜与孤灯的环境之中。下两句中的“碧海青天”四字则又一次呼应前两句,“碧”、“青”都不是热闹与温暖的色彩,而“海”、“天”又是极广袤无边的,把嫦娥只身孤影推到如此浩瀚空寂的夜空之中,怎能不叫人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孤单荒凉的寂寞感,更何况不是一夜到晨,而是夜夜到晨的茕茕孑立!

    这寂寞感究竟来自何方?古今评说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自比有才反致流落不遇”,也就是李商隐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好像是卞和怀璞,“世无人识我”式的寂寞;有人说是“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消”,也就是说它是讽刺女道士的不守清规,不耐孤独,好像不是李商隐心里有孤独感,而是李商隐在为道教“卫道”似的;还有人说是李商隐忏悔自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以至于落落寡合,众叛亲离,好像这首诗是他的一篇检讨;还有人说是“悼亡”,好像是李商隐在叹息自己的妻子一人长眠地下,倍受孤独之苦……。虽然这些解说都不能说错——因为对于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开放的、自由的——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他们各自都领略到了“寂寞”。无论这是李商隐自己的寂寞,还是女道士或亡妻的寂寞,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