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3 部分阅读(1/2)

    解读

    这一篇是从分配角度对巫祠的颂词。本文对这一章作下面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幅历史画面:

    这是氏族的人工生产初见成效时期,也是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时期。这是社会的大转变时期,许多始族因为人工生产没有成功而面临了饥饿和失散的危机。因为上面的两个原因,巫祠发生了从生育崇拜向“有余以奉天下”的转变,类似今天的慈善救济。这是可能的。“天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以至春秋时代产生出来成熟的大同理想。

    18 圣人不积

    原文

    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真实的,直接的。  辩:能说会道的。  博:夸张。

    :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好人不会说,会说的人不好。有能力的人不夸张,夸张的人无知。圣人是为人越有,与人越多。巫祠对于氏族的责任是利而不害,圣人的责任在于为而不争。

    解读

    这一篇从一崇拜转向巫祠责任,是对巫祠的颂词。

    19 天下

    原文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做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美之……不善矣:美有恶相对照,善有不善相对照。  有无……相随:比喻人世间存在差别。  圣人……对巫祠的颂词。

    :谁都知道美是因为有恶相对所以才美,谁都知道善是因为有不善存在所以才善。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等的差别就一直存在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读

    无为是巫祠宣讲,不言其实就是一崇拜。

    20  重为轻根

    原文

    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燥根,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重轻,静燥:好象今天说规律,根本。  行:巡行。  辎重:似说前呼后拥的场面。  荣观燕处:对辎重的描绘。  超然:超焉,然是语气词。  万乘之主;指圣人。

    :圣人巡行,前呼后拥。虽然这样,还是不巡行为好。

    解读

    这一章透露了难得的远古时代的信息。

    终日行又叫作巡行,“史记”叫做“巡狩”,有舜巡狩的记载。秦始皇一生巡行六次,五十四岁死在巡行的路上。圣人巡行当在巫祠时代。这一章不知道氏族首领为什么要巡行,从宇宙关系角度提出了疑问。可知巡行这种氏族时代的治政方式延续到秦时。

    采集结束了,人工生产开始了,时间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这个时候的氏族还很弱小,始族的分支不过百人,氏族间以巫祠为中心沟通起来。氏族间的首领实际上是巫祠的主持人。巫祠除了派出巫宣讲到村落宣传而外,还经常举行*,届时,巫祠的主持人带了道具和工具,巫祠范围内的村落巡行。能够想像到,圣人的巡行是很壮观的。

    初始,圣人是指巫祠的主持人和巫宣讲,后来圣人的范围扩大。这个词语使用到今天。

    21 天下有始

    原文

    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母,复守其子,终身不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廑,开其兑,既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不遗身殃,是为习常。

    :始:指受精。  天下:村落,氏族。  母:因为受精才有人,所以叫作母。  子:受精是母,氏族人就是子。  不殁mo:指子孙延续。

    廑:同尽。  兑:指血统意识。开其兑:商周之际出现家族关系。  见小……:是对血统氏族的描绘。

    :氏族人从受精开始,因此,我们将受精生育比作母亲,要珍重和维护我们的血统氏族。如果实行家族婚姻,就要失去我们的氏族。

    解读

    商周之际,是大变革时期。传统的氏族婚姻受到冲击。从生育崇拜,一崇拜到血统氏族,从血统氏族到家族。巫祠是血统氏族的维护者。

    从婚姻角度,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程。家族婚姻的出现标志周春秋时代即将开始。

    22 治大国

    原文

    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交德归焉。

    ;大国:国就是巫祠,大国是巫祠的自喻。  小鲜:不要着急,慢慢来。  道莅天下:是说巫祠参与对氏族的管理。  鬼,神,圣人:3者都是巫祠的崇拜,可知巫祠向宗教转化。  交德:是说鬼神和圣人相融汇。

    :巫祠,要慢慢来。鬼神不伤人,圣人不伤人。我们就这样向信徒宣讲。

    解读

    周兴起,巫祠的复兴时期结束。巫祠分化。巫祠的一个分支进入学术界,就是著名的墨家。一个分支在生育崇拜基础上进入哲学王国,成为道家。本文的这一支转向了宗教。从本文已经看到了道教的影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道德经解读太上篇

    道德经解读太上篇

    23太上  24善建  25重积德  26以政治国  27习俗之朴  28无名之朴

    29天下神器  30方而不割  31善下  32民之饥  33小国寡民

    34走马以粪  35兵者  36道佐天下  37用兵有言  38大国者

    已经读过了前言,序篇,生育篇,抱一篇和巫祠篇。太上是从春秋人的角度看古代,也就是商社会。这一篇是春秋人,道德经书作者对商文化的整理。商代的社会画面记录在这一篇中。如果说巫祠篇记录巫祠的自身建设,巫祠的历史,这一篇则是讲述巫祠对氏族的管理。

    23 太上

    原文

    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远古,实际上是指巫祠时代。  不知有之:不知有首领。  其次:有了首领以后。  誉,畏,侮:这是从巫祠的角度,说百姓对首领的态度。  信,不信:这是巫祠的宣讲人问听众信不信。  悠:时间长久。  贵:指首领以前的太上时代。以下是对太上,也就是对巫祠的颂词。

    :在“太上”时代,不知有首领,也不需要首领。后来,有了巫祠首领,巫祠首领受到赞誉。再后来,有了氏族首领,氏族间发生战争,有了首领威严。到了“王”时代,他们不再是首领,是盗竽,遭到侮骂。信不信?悠久的时代,珍贵的巫祠时代,在太上那个时代的巫祠圣人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读

    这是一篇综合性资料,从始族时代讲述到氏族时代。到了氏族时代有了氏族自己的首领。

    什么人能够站在“首领”的对立面评论历史,评论首领?在今天能够,但是在皇帝时代不能够。在皇帝时代说皇帝一个不字是要杀头的。在周,春秋时也不能,那时候的首领自称孤,寡,表示自己并不高贵,实际的首领是贵族。再向上,那就是商首领。对了,在商首领对面站立一个能够批评首领的人。这个人就是巫。“史记,殷本纪”记载说,商的第一代首领,著名的汤以后,他的孙子继位。继位以后执政失误,被身边的巫禁闭了三年。这是巫祠和氏族首领联合执政时期。

    太上:脱离了动物界的始族人自由的采集,将最好的食物献给母亲。太上,又叫做原始社会,始族时代,考古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在这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名字是三皇五帝。

    亲而誉之:在商代以前的巫祠时代,社会的关系与商代不同,与周,春秋时更不同。那是人工生产的早期,生产氏族的规模很小,氏族的联合以巫祠为纽带,为中心。氏族间的斗争也不激烈。这是从巫祠时代向大商时代的过渡时期。巫祠深得氏族的信仰,氏族的首领也是推选产生,而且是巫祠的虔诚的信徒。大约到了大商早期,氏族首领的基础仍然是威信而不是权势。

    这一章实际上是巫祠攻击商贵族的话。在商代存在两种势力,就是商贵族和巫祠,商贵族是生产氏族的首领。生产氏族达到管理社会的能力是在商的后期,盘庚时代以后。到了商的晚期巫祠被驱逐,商贵族成为**的首领。商的贵族政权受到巫祠的攻击,是畏之,侮之。

    24 善建

    原文

    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建,抱:是对受精的描绘。  修;信仰,实行。  德:生育。  天下:村落,部落。

    :生育是关系氏族兴旺的大事。子孙相继祭祀才能不中断。信仰生育神吧。

    解读

    道德经八十一章,很多章明显分做了两个部分,而且两个部分又不相连贯,表现了独特的结构。以这一章为例,前三句象是原文,从“修之于身”以下,是春秋时后加的评论。在今本的书以前,一定有古本存在,将古本改造成今本,留下了改造的痕迹。依据历史加以评论是古书道德经的一大特点。

    “善建,善抱”:就是生育,生育成功。象建,抱这样的词语在千年的宣讲保留下来。这是因为在文字的早期,商代或更早,不但文字的工具珍贵,而且,文字和词汇也不多,造就了古汉语简练,形象的特点。修:象建,抱这样的事情修之于身,修之于家说得通,可是怎么能修之于乡和国?可知,修,是信仰,实行,主张,宣传等意思。以身观身……:从人口状况观察。人口状况相当今天的生产状况,经济状况。

    这一章在古本时,只是一篇歌唱生育的祭祀辞,改造到今本时,反映了周,春秋和战国时的人口状况,至少可以知道在土地生产方面,劳动力严重不足。

    25  重积德

    原文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是对氏族的管理。  事天:是巫祠为氏族主持祭祀活动。  啬:方言,也是建抱的意思。  早服:就是早,服是语气词。  重积德:就是多生育,人口兴旺。  国:这里指以巫祠为中心的村落和部落。  国之母:指一崇拜。在古汉语,母并不单指女性,子字也不单指男性。

    :对国事的治理和对祖先的祭祀都不如“啬”来得实惠。所谓啬,就是早育,早育是最有效的生育。有了人,作什么事都能成功,这才是长久的办法。

    解读

    这一章与上一章很相似,采用了古本两句话。“啬”是古商语,在周以后的语言中没有再使用。“早服”是春秋时对啬的解释。道书改造了古本的祭祀辞。

    26  以政治国

    原文

    五十七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言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贪,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政:巫祠对氏族的管理叫作政。  以非军事的,非冲突的方式解决氏族间争端叫作奇。  无事:不同于生产氏族的管理,即巫祠的教化。氏族的管理叫作有事。  取天下:巫祠对于村落的管理叫作取天下。  忌讳:指贵族间的争斗。  民: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这里指占有土地的非贵族和贵族后代。  贪:指对雇佣劳动的管理。联系下文似贫字。  利器:巫祠是以氏族占有为基础的管理。氏族成员的个人占有叫作利器。  国家:村落,部落。  滋昏:混乱。  技巧,奇物:就是上面说的利器。  法令:首领规定的制度,与巫祠的崇拜习俗相对。  盗贼:不法分子。  圣人云:这是对巫祠首领的美化。  无为:巫祠的崇拜习俗。  好静:与无为同义。  无欲:信徒向巫祠的奉献,从巫祠角度叫作无欲。

    :商的中,晚期,巫祠已经不再参与对氏族的管理,但是,历史上巫祠的崇拜习俗的管理方式应当恢复起来。我怎么知道的?你看,贵族争斗,百姓争斗,个人占有了秩序就混乱,有了法令不法分子也多了。还是恢复巫祠时代的秩序好。

    解读

    在商代的中晚期,巫祠遭到商贵族的驱逐,公元前1500年,商的贵族政权衰微,巫祠中兴。这一篇是巫祠中兴的施政纲领。

    27 习俗之朴

    原文

    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pi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长久的道。 朴:玉制的礼器。是商,以及商以前时代等级身份的标志。这一章的朴喻道,双关语。  侯王:商代的称谓。周以后称王和公。 臣:改变。 甘露:巫祠的典故,记载于山海经,说玉神降甘露。 宾:臣服。  自均:商以前是氏族公有,自均是社会的通常秩序,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平均分配。 始制:自均起源早,所以叫做始制。 名亦既有:是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知止:是劝告侯王的话。

    :对于长久的道怎么说呢?就以朴作比喻吧。朴就是权力。侯王以朴为号令,玉神降甘露,百姓臣服,自均也就实现了。自均延续下来成为制度。侯王不要超越自均的限度。这样的话,就能够长治久安。侯王的权力就象道行天下,就象江河奔流入海。

    这一篇也可以这样表述:长久的道不能说明白,礼器的朴将道表达了出来,道所表达的习俗没有谁能够改变。侯王遵循它,等级秩序建立起来。民也就自动的安份下来。等级秩序的习俗是清楚明白的,侯王不能过份的要求,这就象道行天下,川谷入海,顺其自然。

    解读

    这一章反映了“畏之”的时代。宣讲者是商代的巫祠,宣讲的对象是侯王。侯王就是氏族首领,叫做王和侯。宣讲的时代应当在商政权的早期,公元前二千年。这个时期,巫祠是商政权的主持者,贵族的秩序建立起来。春秋时代盛传“礼”,“周公制礼”,实际上,所谓的周礼即起源于商时代的贵族秩序。均和礼显然表达了不同的制度。

    28  无名之朴

    原文

    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做,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无名之朴与习俗之朴内容相类。长久的道又无为又有为,侯王若能遵循它,“民”将自己改变自己,如果有“欲”发生,我还有无名之朴。使用了无名之朴以后,天下将安静下来。

    解读

    这一章的“无名之朴”与上一章的习俗之朴都是标志权力,但是在意义上有差别。就朴的起源意义讲,用于祭祀,敬神,是供神的祭品。时间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这个时间以后,大量的玉器做了“巫师”殉葬品,成为过去。到了商代朴即是权力,已经是没有实物的抽象,所有叫作无名之朴。公元前2500年以后,社会的中心从巫祠向侯王过渡,这是巫祠与侯王的合作时期。从巫祠的宣讲可以想像,在商政权以前,有过巫祠时代。著名的五帝即是对巫祠时代的记录。

    29 天下神器

    原文

    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嬴,或挫或毁,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下:就是首领,商的首领是推选的,不同于政权,所以才发生“不可为”的事情。侯,王是推选出来的,否则,这一章无法解释。

    已:成功,实现。  神器:指朴,即道。这里的道是指自均思想。  为:改变。  执:也是改变的意思。  圣人:巫祠的自称。  物:人和事。

    :谁想改变天下吗?我看他不得成功,天下是一件神器,不可改变,遵道的人不去改变,也就没有失败,才能长久。看天下,有行的,有随的,有吸的,有吹的,有强的,有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