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蒋介石成败录 > 61、设台阶压担子,绕过左右掣肘

61、设台阶压担子,绕过左右掣肘(1/2)

    蒋经国在赣南的表现,使得蒋介石心里更有底了。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开始,他已开始蓄意培植儿子,使其具有以后从自己手中接班的威权与能力。

    可是,这件事做起来很不容易。因为,不仅要受到政敌的公开的反对与抑制,而且还要受到嫡系中的各个小派系明里暗里抵制与掣肘。为了达到培养儿子的目的,蒋介石设台阶、压重担,使其在国民党的体制内,能迅速成长。与此同时,对阻碍这一培养“太子”计划实施的嫡系中的小派系,采取绕道而行,以避免过多的内耗。

    事例:

    在蒋经国江西赣南锻炼期间,蒋介石就趁熊式辉委任蒋经国聘任赣南专员之机,安排他到重庆国民党中央干训班接受正规的培训。此举有双重目的,一是为蒋经国将来担当大任铺路搭桥,因为国民党官场用人,有一个定势,那就是在上一级干校接受正规培训,是提升的必要条件,即使是自己的儿子这一程序也不可少,否则就会遭到非议。二是巧妙地解决蒋经国的国民党党籍问题,在国民党中央干校培训,事实上已默认了他的国民党党籍。走了这一过场,其他实质性步骤就好办多了。

    在蒋经国返江西任赣南专员之前,委任他为三青团中央委员兼任三青团江西支团临时干事会干事兼筹备主任,其任务是在江西建立三青团组织。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属于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无论是从蒋介石发迹、得势、得权、固权的轨迹看,还是从蒋经国自身的体验看,这项工作成效的大小事关今后能否顺利交接班的成败。因此,蒋经国认为,没有组织做后盾的行政官,比沙滩上的大厦还要脆弱。所以他十分乐意并下大力气做好这项奠基工程。

    三青团的全称是三民主义青年团,始建于武汉抗战时期,1938年7月,成立于武昌,其班底是复兴社CC系组织的成员。蒋介石是名义上的“一把手”,实权由康泽掌握,也可以说,三青团曾是CC系的势力范围。把蒋经国安插进来,如同硬要从CC派手里把权夺走,他们当然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千方百计地让蒋介石的计划难以实施。而蒋经国则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不动声色,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就这样地与复兴社(CC系)争斗。

    在蒋经国即将启程时,康泽就给他设了陷阱。把复兴社(CC系)的亲信安排到江西任职,名义上是协助,实际上是想架空小蒋。这一帮人很鬼,经常到蒋经国那里请示汇报工作,看起来对小蒋一片忠心,实际上想把他堵在自己办公室里,不让其插手省三青团筹建工作。他们哪里知道,在政治斗争方面,蒋经国在苏联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还要多,这类小伎俩怎能瞒得过他的眼睛。其实,他早已察觉,然而,不动声色,表面看来是无为而治,但实际上,他使出了绝招,那就是有退有进,你不让我亲政,我本来就不打算事必躬亲,那些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务就让你们争着去做吧,我去抓大事,积极培养干部,积蓄能助我担当大任的基本力量。

    首先,他在赤朱岭开办起了“三青团江西支团部干部训练班”。对于这样的大事,他一手操办。从招生章程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从招收学员到组织培训,他大包大揽,不要他人代劳,话又说回来,你想要人帮手,也没有人,复兴社的那帮人正在那里等着看笑话,哪里会跑来替“太子”帮忙。

    蒋经国虽然与他曾经追求的“信仰”决裂,然而,苏联的政风却已在他的身上潜移默化,在他的从政轨迹中似乎时刻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子。办团训班,他要搞“政治挂帅”。亲自讲授“精神讲话”课程,这门课程类似于开学典礼报告,不过,他把“精神灌输”刻意地突出出来。倡导所谓的“赤朱岭精神”,以及提出类似的政治口号,对一些青年人颇有吸引力。同时,他巧妙地建立起联络网络。独出心裁地成立“江西青干班毕业学生通讯处”,加强与学员的联系,通过师生情谊,进行感情投资,编织关系网。在此基础上,还开展夏令营活动,建立起三青团的外围组织,把更多的青年收罗起来,不断壮大小蒋嫡系队伍。

    其次,通过合法途径,借助江西三青团组织组建嫡系。这是一个渐近式的排异聚嫡的过程。先是通过办赤朱岭团训班,抢占阵地。然后,依托这个阵地,逐步进行嫡系势力的扩张,排挤异己势力。在1941年4月,召开江西三青团支团会议时,康泽安插的人马在与小蒋较量中,纷纷落马,全被排挤出去了。又过了两年,到1943年,召开三青团江西支团代表大会时,代表已全是“青干班”为核心的太子嫡系了。

    这项组织建设,对于蒋经国来说奠基之举。“青干班”不仅是他在与CC系争斗中取胜的依靠,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其后来担当大任、接班的得力干将。他们中的一些人跟随蒋经国到台湾,在蒋经国平稳接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蒋经国在江西的地厅级这一台阶上,表现出色,不仅推行“新政”,在政坛产生轰动,提升了知名度,而且开始掌握自己在政坛立足和发展的组织力量。这一台阶的使命已经完成,蒋介石打算设更高一层的台阶,让其增长才干,施展才能,积累更大的政治资本。

    起初,蒋介石准备安排蒋经国到新疆担任主席。当时的背景是,军阀盛世才长期依仗苏联的支持,割据新疆,与蒋介石对着干。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无暇顾及新疆。蒋介石趁机,调集重兵到河西走廊,迫使盛世才臣服。为了进一步解决新疆问题,蒋介石要派一名封疆大臣坐镇,他认为蒋经国将是最合适的人选。

    为此,蒋经国到西北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做到心中有数,正准备启程赴任时,蒋介石改变了主意,不是因为他要用别人顶替“太子”,而是这一安排与他对地方军阀的统驭术相悖,他担心蒋经国去新疆,会引起盛世才的猜疑与对抗,因此,还是采用了安抚政策,多给了几顶官帽戴在他的头上,以达到以盛治疆的目的。就这样一变,雄心勃勃的准备走马上任的蒋经国,未能成行。他想在新疆“为人所不为,做出点惊天动地的事业”的大志泡汤了。

    不过,此路不通,另辟他径。蒋介石改派他到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部门任职。1944年元月,蒋经国结束了赣南这一仕途第一站历程,开始驶进新的一站。他风尘仆仆地到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的岗位上就任。此行尽管意味着赣南“新政”人去政息,但是他带走了在这里积累的最宝贵的政治资本,即他造就的干部队伍。他们成为蒋经国占领新的阵地的得力干将。

    按照蒋介石的设计,蒋经国在赣南任职,只是一个过场,调回中央,从训练干部着手,为儿子在政坛崛起作更大的政治投资,以获得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