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开了一个烤串店 > 第二十七章 一起回忆当年的打山火

第二十七章 一起回忆当年的打山火(2/2)

验的话可对着火头主动点火的话,自己放的火与火头相遇两者抵消,可省却了打火而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火头。这要把握好火候,要等到火近的时候,这时有经验的话也可逆风放火,与火头相遇时火大的一方有吸引力。这一招儿好,真是“又消灭了高家庄的地道,又解了黑风口的围,高,高,实在是高!”。就这样,我们一队人就来个顺风点火,由有经验的老师傅办。在一片“塔头甸子”的平坦地,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让我们几人一字并排散开,看着火头离我们二十来米时,赶快顺着风迎着来火迅速点着火。我们这个一字排开的火与火头相遇后,一下子都熄灭了。火头熄灭后,就开始扑打余火了,这都是边上的残余小火,人们可以上去和这些小火搏斗,用小树枝条对火猛扫,山火总算是扑灭了。大家不禁高兴起来,这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初春的阳光照射在“塔头甸子”,我和有的人就躺在草丛里,看着这一片山麓和草地,享受着暖洋洋的阳光的照射,也非常的舒服。

    这时上边又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虽然已扑灭了火头,但是还有些小火头复燃了,要赶快奔赴下一个火场。于是,这些人又收拢在一起,走了两天来到了另一个小火场,就这样东跑西跑的打来打去。在野外是天天风餐露宿,十分辛苦,而且后勤的供应时常断顿,也使我们饥一顿饱一顿,有时走在野外的山路上,非常口渴时,竟连木轮车在很久以前压出的一道道车辙的痕迹中,存有一点儿点儿沉淀的清水,也用手捧着喝个干净。晚间住在何处就不用说了,最好是在有茅草的平坦草地,可以用镰刀割很多的草用来取暖,“五一”前的春天,在山区就算是比较温暖了,但夜晚也还是点着篝火,还真有些“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感觉。

    还有一个趣儿事,一次晚间,好不容易走到一处有人家的地方,大家从各自的干粮袋中倒出大米,借了人家的锅做了一大锅大米饭。我们饿的实在不行,这时看到人家房东家里有个脸盆,就要借来盛米饭用,谁知这家的媳妇说啥也不愿借给,于是小六子就蛮不讲理的抢过来就盛了一大盆过来分吃,说就不信把脸盆还能吃了不成,这家人也够抠的。大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急急忙忙的吃光大米饭,后来吃到盆底的人觉的不大对口味,仔细一看竟然是个尿盆,怪不得人家不愿借呢。

    过了几天又得到消息说上次火头虽扑灭了,但余火仍在,死灰复燃了,唉,又是白打,我们于是掉头往回走吧,这样大队人马又往回返,又要扑火,这次火并不大,可又要清理火场,这个费劲,要把灰烬清除掉,最好是用水浇透,但上边也不知道用水这么不便利,可也要执行。官僚主义哪个时代都存在啊,清理火场又用了几天,只能在山上过“五一”劳动节了。过节的几天领导又吩咐要看守火场,防止再燃着,所以这几天也不忙,只是住处不好解决,没办法只好天当被来地做*。我们这些青年人也算是乐观,在小阔叶林中三、五个人用塑料布支起一个帐篷。“五一”节那天,大家还用白桦树皮做信纸,上面写到“祝五一劳动节愉快”“新春好,春天到,山上的大火扑灭了”等一些愉快、诙谐的语言。我们听听这个老职工讲个故事,听听那个新工人说个笑话,在艰苦的生活中,也是找了些苦中取乐的趣儿事。有几天饮用水有些供不上了,我们有人就想了个懒招儿,我们不是带了几个塑料桶吗,是能装三、五斤水的那种,就把它绑在小树的树干上,把桶盖打开,在树皮上用刀子割开一道细沟。因为是春季,是树液汁最多的时候,树皮割开一道沟后,把用刀子割下的树皮在树干上耷拉着,树的液汁便一滴滴的沿着树皮向下滴,多的时候甚至成细流向下流动,只要经过*或一天*,就会有满满一塑料桶的饮料给你自动装满。这种水状的汁液,用嘴一尝,还真好喝,又是纯天然的营养品,白桦树的最好喝,这样就解决了喝水的问题。这种经验迅速推广了开来,一时间,我们的住处就有六七个小塑料桶绑在白桦树上,大量的天然营养饮品就开始无偿供应。十几年后,市里还真有个天然饮料是白桦树汁做的,还做出了品牌。

    终于要下山了,上边传下消息,经过近一个月的山上生活,森林火灾完全熄灭了,这场山火看来人力的确是扑不灭的,人们只能跟着火头跑。一个月来,山上吃住,野外奔跑,人们一个个也累瘦了,后来大家得到消息,要发放最后一次供应品,是要用好吃的来犒劳犒劳我们,大家就兴奋地等着扑火送粮队从县里运来的丰富的、最后一次供应品。听说这次供应的品种实在多,说是肉肠、白酒管够,这把大家馋的直咽口水。我们就事先分好十人一组,分食品的时候就按小组来分。等啊等,等到食品发下来,小组长傻了眼,大家也傻了眼,一个小组仅分到一根肉肠和半瓶白酒,大家的心凉了一节,组长只好用随身带的小刀子把香肠每人切了一小段儿,白酒一人对着瓶嘴喝了点儿,本来大家想借此白酒来开庆祝小宴会儿呢,这一点儿能够谁的,只好拉倒。有人说,这都是让负责后勤的人给克扣吃了。是啊,运输的途中漏洞有的是,难免发生些跑冒滴漏的现象。现在这种贪污盗窃的事情还少吗?在回家的货车上,这些人熙熙攘攘拥挤着,听说县里领导说大家都是有功之臣,回嘉荫县县里一定要再好好犒劳犒劳我们,大家听了相当高兴,不禁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人人都灰头土脸的,穿的皮棉大衣,外层的蓝色几乎看不到了,仿佛被水浸泡过,泛出来淡淡的白色,一个个如同“威虎山上的土匪”下山了。大家就这样乘车回去了,据说下车后,大家立即被领到了县里的国营食堂(县里唯一的饭店),县里领导还请这些人大吃了一顿。而我中途下了车就回家了,一回到家,在家吃饭的时候,我谈到了这次打火的种种经历,对我爸说:“这是我一生到目前为止的最艰苦劳累的一次”,记得我爸爸甚至在喝酒时几乎流下了眼泪。

    大家兴奋地回忆着那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回忆到在山上最艰苦的时候,有的伙计还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大家唏嘘着,无不为那过去的许多日子而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