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开了一个烤串店 > 第十六章 去了一次基督教的教堂

第十六章 去了一次基督教的教堂(1/2)

    第十五章我去了一次基督教的教堂

    家里的附近有一家基督教堂,有时路过,一天在朋友的劝说下,我就和朋友去了一次。

    现在人也是不同了,有些人就信个什么教之类的。我们中国人以前哪讲究信什么教,只会信仰**。改革开放以后,兴市场经济了,也比以前有钱了,城里的一些人就开始信仰教。有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什么的。每天早晨七八点钟时看到了不少人去,那叫什么礼拜或参拜,我们中国人把周几说成礼拜几大概是从这里得来的,礼拜日要参拜上帝,每周七天,这就是礼拜日或礼拜天的来历。这礼拜几来自基督教的《圣经》第一章《创世纪》。大意是: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天地,第二天创造了水和空气,第三天创造了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第五天创造了鱼、鸟等生物,第六天牲畜、昆虫、野兽以及管理这一切的人。第七天休息时,人类为感谢上帝,纷纷向他朝拜。此后人类制定历法时,每七天一个周期,第七天休息,但必须朝拜上帝。架不住朋友的劝说,我就一次也去了那个基督教的教堂,亲眼目睹了基督教的教徒们礼拜的过程。

    那个基督教堂是一个独特的建筑,它就在我所住社区的旁边,一座堡垒般的建筑矗立在那里。它的造型比较独特,不像是欧洲中世纪哥特式的造型,但也是有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建筑物。最大的特色都是白颜色为主,窗户是窄长的样子,有些蓝色的基调,大门仿佛非常厚重,屋顶都是圆顶或半圆顶的形状。还有铁筋做成类似十字架的样子高高地立在屋顶。远处看去,不禁会使人感到庄严肃穆。据说在中世纪,西欧各国开始批量兴建罗马修道院,十二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成为欧洲建筑史和教会建筑史并行发展的特殊时期,以及欧洲古典文化和城市象征的一部分,后又融入了西欧的新古典主义在内的建筑元素。而最初用以接待旅客、照顾伤者和濒死者的修道院,则成为医院的原型。这基督教堂还是现代医院的基础呢。

    我翻了一些资料,知道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一些历史,早在中国的唐代唐朝贞观九年(六三五年),东方亚述教会(景教)上德阿罗本从波斯国带经书、圣象历经跋涉到达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龄在长安西郊主持仪仗迎接阿罗本入宫,留在藏经阁翻译经书,并且在寝宫讲经道。当时的神阶词语多借用佛教。以后唐武宗即位后,废除佛教,同时也废除掉基督教,自此衰退,直到一六零一年,利玛窦实现进京,并翻译了众多的基督教义和科学典籍。此后跟随康熙皇帝逾二十年近侍的巴多明、完成《皇舆全览图》实地测量的雷孝思、康雍乾三朝*画家郎世宁,以及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翻译成拉丁文推广到欧洲的第一人钱德明。同时他们也在中国推广了基督教。清朝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俄罗斯哥萨克族移民北京等地,正教会(东正教)也得以自元朝后再次传入。但另一方面天主教会一名领导人不满耶稣会的中国化适应策略,将耶稣会在中国容许偶像崇拜的问题提交教廷,导致罗马教廷与清朝皇室发生中国礼仪之争,且在后续事件过程逐渐从宗教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一七七三年,耶稣会在中国解散。正教会成为中国基督教的独流。道光十四年(一八三九年),洪秀全自称耶稣的弟弟,基于《劝世良言》建立拜上帝会,后又建立太平天国。自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由于列强加在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教案的不断发生,以及拜上帝会借基督教名义起义失败的恶劣影响,促使中国基督教徒决心摆脱外国宣传机构的控制,自立教会。一八七三年,中国人的第一个自办教会成立。是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运动,即中国基督教。

    后来民国期间中国基督教大会在上海召开,新教各派组织的中国基督教“本色化”正式开始,该会议提出了中国本色教会的原则就是“自养、自治、自传”。在组织体系上,中国基督教开始了朝向本色化的结合和创新,出现了教派合一的趋势和突出“中华”的观念。在政治态度上,本色化运动也明确表明反对不平等条约,并积极参与到废除这种条约的运动中来。解放后,中国基督教各派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一九五四年,中国基督教领袖和知名人士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从此,中国基督教各派完全断绝了与外国教会的联系,走上了自立发展、爱国爱教的道路。是为三自爱国运动。二零零七年六月三十日,罗马教宗十六世致发名为《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天主教徒信》的牧函,坚持只有教廷有权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单上可以和中国内地能够达成协议,并期望和北京政aa府重新建立外交关系。随牧函附有一份声明,指出“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完全愿意同民事当局展开平静而建设性的对话,最终找到解决有关天主教会团体的各种问题的办法”。耶稣基督网中国基督教网站,提供基督教讲道讲章视频、赞美诗歌、牧师圣经讲道视频、福音电影、基督教音乐、圣经耶稣歌曲、基督教儿童主日学故事资料等。这就是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我问了朋友,回家也查了不少的资料,倒也是知道这么多。

    那天,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