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山高水长 > 第一章 忆张中行先生(3)

第一章 忆张中行先生(3)(1/2)

    第一章 忆张中行先生(3)

    说到称呼,张老先生周围的人,都是称他为先生,这在北京,是老式称呼。我们也随众,称为张先生,以致于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我当面或私下,都是称之为张先生。

    这简短的见面,我回来之后,写成一篇短文,发表之前,想请他看看有何不妥,于是把这文章复印一份,寄给张先生过目。于是就等来了张先生给我的第一封信。

    信是这样写的:

    海峰先生:

    大札及相片均收到,谢谢。命写文,不敢方命,已拟题为《欲赠书不得》,惟日事冗务过多,短期内未必能完成也。俟写成后当即寄上请审正。拙作《佛教与中国文化》为安徽教育出版社所印,早已买不到,我也只剩一本校本。匆匆,即颂

    编祺

    张中行拜

    得到这封信,我真是欣喜若狂。用欣喜若狂这个词,并不过份。因为在我读过张先生的《负暄琐话》后,暗暗地,已经决定在写作的道路上把他当作学习的对象了。以前我们的偶像,多是已经作古的,现在健在的张先生就在面前,而且能给我回信,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因为收到他的来信,这个冬天我印象深刻,甚至感觉都不太冷了。

    书信往还就这样开始了。常常是,我起一个话头,向张先生询问,他几乎每信必回。到了后来,我们的关系达到熟知的程度后,他也主动来过信,询问去少林寺怎么走,问我能否去北京接他,并在信中称:“来往费用由我负担,可住我家。”能走进老人的生活里,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荣幸啊。

    这三十余封信,我都保存在一个大塑料袋子里。这是一段段令人珍惜的美好回忆,如陈年的老酒,让我沉醉,让我滋润。

    和张中行先生同室而眠的日子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难以预料。比如,能和张中行先生同室而眠,而且不止一次,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近于传奇,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能和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我一想到此,就备感荣幸。

    这两次经历,一次是在洛阳,一次是在北京。

    先说在洛阳。起因,是张先生有意到洛阳访古,他曾给我讲过想去洛阳的心情,但迟迟没有成行,原因一是他没有那么长的空暇,二来当时他已八十多岁高龄,外出一趟,饮食住行都要有接待方。而以我个人的条件,当时还没有这个能力。

    忽一日,我接到一个电话,竟然是张先生打来的,我有些惊讶,问其缘故,他有些得意地告诉我,他已经到了河南。原来是当时河南省委的一位要员可以接待,而张先生此时正好有空闲,于是中原访古也就成行。

    接待方这位要员,是张先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