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山高水长 > 第一章 忆张中行先生(2)

第一章 忆张中行先生(2)(1/2)

    第一章 忆张中行先生(2)

    这书我留下读了一晚,立即被作者老到的文笔,自如的行文,张弛有度的写作方式,以及渊博的知识,和名人交往的诸多趣事而吸住了。虽然篇幅不长,却趣味丛生,写人写事,又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之情。可以说,多年没有读过这么痛快的书了!

    但是,我还没有想到过能和作者联系上。

    事有凑巧,不久以后,编辑部安排我随总编辑去北京出差,任务是约稿。我和总编辑跑东跑西,到多家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约请一些名人或作者写稿。在《读书》杂志社的地下室里,我们见到《读书》的吴姓、赵姓两位女编辑,在和她们聊稿子的过程中,她们提到了张中行的名字。

    我在旁边听了,心中猛然一喜:“张中行?是那本《负暄琐话》的作者吗?”

    “谁说不是呢?老先生现在在北京可有名了,是出版界深挖出来的宝贝呢!”赵编辑说。

    “帮我们介绍一下,我们去拜访,我读过他的书。”我急切地说。

    两位女编辑答应帮忙,于是一人拿起电话联系,我在旁边听着,心头很是感动。都说北京人有优越感,不热心,看来不是吧。

    下午,我和总编辑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这里,见到了我仰慕的张中行先生。张先生此时正在办公桌前坐着,见我们来,热情让座,第一句话就说:“是《读书》编辑介绍来的吧,刚才她们已经打过电话了。”

    张先生此时已经是八十岁了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烁,和蔼可敬,眼睛相当小,却很有神。个子总有1.75米吧,加上他瘦,所以显得更高。坐下彼此相互介绍,张先生很自然地说起自己正在写作《顺生论》,此书还没有出版,我当然也不会看到,所以只有听。但是一旦张先生停下来,我却能插话提问:“张老,您在《负暄琐话》里,有一段意思我不明白。”这就是优势,因为细看了《负暄琐话》,所以提问就比较有的放矢,张先生当然乐意介绍和解释。

    不过,他的解释在我听来,却显得高深。这不怪张先生,而是怪自己古文功底不够,因为其中许多是用典,而我却不能理解,不由得在心里暗说声“惭愧”。

    随后我们提出约稿,是我们的杂志上有一个栏目,叫“名人的遗憾”,希望张先生写一写自己的遗憾。

    张先生的第一反应,是否认自己是个名人。但是架不住我们劝说,只好答应下来,说:“名人不名人的糊涂帐,只好不论。”

    我拿出事先买好的张先生的新著《禅外说禅》,请他题个字,张先生很乐意。他拿出便捷式的小的毛笔,工工整整写下:“一九九一年段海峰先生枉驾,不弃拙作,嘱署名,张中行。”然后是盖章,他翻检印章盒子时,同办公室的人提议:“用负翁嘛。”张先生答应,选出这方印章,盖在题款下面。

    随后我们提出是否能合个影,留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