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 第五章 许地山:“他似乎永远不会说‘不’”(4)

第五章 许地山:“他似乎永远不会说‘不’”(4)(1/2)

    第五章 许地山:“他似乎永远不会说‘不’”(4)

    后来,许地山热心于哲学、宗教史的研究,郑振铎则钻研中国文学史。虽然彼此的爱好已有所不同,但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1925年,许地山在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撰写长篇论文《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时,论及中国古典戏剧受到印度伊兰文学的影响,需要有关资料,就写信要求郑振铎帮助。郑振铎为他搜集了不少中国古籍上的材料,并为该文作了修订后发表于由他主编的《小说月报》“中国文学研究专号”(上)。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史时,需要牛津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敦煌卷子资料,因该馆不准任何人携带纸笔入内辑录,许地山就入内读熟,然后出来凭记忆记下来,再寄给郑振铎。所以,郑振铎完成《中国俗文学史》的著述,其中也有许地山的一份劳绩。

    郑振铎在上海时,曾为国家抢购和保存了大批善本书。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局势日益恶化。郑振铎担心上海不安全,打算把这批书暂时寄存到香港,几经联系,别人都不敢承担其责。这时,许地山正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主任教授,同时还任中英文化协会主席,郑振铎写信和他联系,他立刻答应。这批三千多部的价值连城的元明本书、抄校本书,都是由郑振铎寄到香港大学图书馆,由许地山收下。对许地山这种勇敢负责的行为,保存民族文化的功绩,郑振铎一直感激在心。

    郑振铎珍视许地山的友情并对他怀着敬意,1941年8月,许地山因劳累致心脏病突发逝于香港,郑振铎在上海闻讯十分悲痛,抗战胜利后特撰文悼之。1958年6月,新版《许地山选集》付印之际,郑振铎还为该书写了序言,回忆与许地山20多年的深厚友谊,指出:“在一九二0年到一九四一年的二十多年里,他的创作无疑地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耀眼光辉。我们谈到这个时期的文学时,不能忽略这样一位有天才的作家。”

    师道1935年初,胡适南下接受香港大学颁赠的名誉博士学位,他向校方提议,港大中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的主任应由中国学者担任,此人应毕业于英国大学,对中西文化有精深造诣,在学术界享有权威,而且还应是南方籍贯,谙闽粤方言。校方采纳了这项建议,经胡适介绍,许地山于1935年秋受聘香港大学,主持中国文学教学。

    许地山出任中文系教授后,港大学风剧变,孕育出一股新的学术气象。许地山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待人接物总是抱着一片和蔼与真诚,永远保持热情,因而深得同仁的敬重与青年的爱戴。不少学生因许地山的到来获益良多,著名史学家金应熙在《悼许地山师》一文中追忆:“先生却是最恨敷衍了事的,他对每一课都认真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