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糖尿病(1/2)

    糖尿病

    首先认识到“消渴症”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糖的是唐代名医甄立言,他根据夏秋两季,“消渴症”者的尿液易招以蝇,得出这一推论,经尝试,果如此。“糖尿病”一词也由此而生。

    糖尿病在中医上又称为“消渴症”,因患者常不正常口渴且多尿而得名。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400年时,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对糖尿病有详细的记载,并认为患者必定有喜欢食用甜食和脂肪类食物(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黄帝内经》还依据不同的病机、主症分别将其称之为“消渴”、“消瘅”、“肺消”、“鬲消”、“消中”等。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三多”症状,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中对这一病症作了更为清晰的描述:“渴欲饮水不止,”“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又说:“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不过张仲景并没有分析病人尿液,自然没有将病症与糖联系起来。

    首先认识到“消渴症”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糖的是唐代名医甄立言,他根据夏秋两季,“消渴症”者的尿液易招以蝇,得出这一推论,经尝试,果如此。“糖尿病”一词也由此而生。

    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中系统总结了糖尿病,将这一病症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患者常感口渴而大量喝水,小便量大,尿中有像卷起的麦片一样的碎屑,尝之味甜,但不含脂肪。这是现在较普通的糖尿病。

    第二种,患者食量大,但不渴。即以患者大量进食为特征的糖尿病。

    第三种,患者虽然常感到口渴但不能多喝水,腿部浮肿(因体液过多而肿胀),但脚消瘦,小便频繁,且阳痿。这类糖尿病多指过度肥胖患者的糖尿病。

    不仅如此,甄立言还注意到糖尿病十分严重或患者穿的鞋太紧或喜欢用暖水壶暖脚,就会引发疖子、发炎等并发症,以致严重到发展为坏疽。

    正是依据甄立言的描述,唐代名医王焘根据其父的病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