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太阳黑子(2/2)

   西方文献中迄今已发现的最早明确记载太阳黑子见于807年左右的艾因哈德的《查理曼的生平》一书,与中国相比已晚了9个世纪。受“上天完美”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他们还没有太阳黑子的概念,误认为是行星。随后,1607年5月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看到了太阳黑子,他也认为是行星走进了太阳的位置。

    直到1610年后,伽利略反复观察太阳黑子的运行,才发现太阳黑子运动定律,确定它是一种太阳现象,而不是行星走入其中。伽利略发现,日面上确实存在黑斑,而且每天在日面上从东向西移动,大约14天可穿过整个日面。1612年,他正式公布了自己的发现。他在报告中说:“反复的观测最后使我相信,这些黑子是日面上的东西,它们在那里不断地产生,也在那里消解,时间有长有短。由于太阳大约一个月自转一周,它们也被太阳带着转动。黑子本身固然很重要,而其意义则更加深远。”从此以后,太阳黑子才被人们所认识。

    李约瑟对公元前1628年—公元1638年中国正史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观测次数作了统计,找到了111例。在这段时间的中国的其他典籍中还有数百次提到太阳黑子,不过尚无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将它们汇集起来。中国的这些记载是世界上这种观测资料中发现最早、历时最久的连续资料,许多具体描述充满趣味。大量的但并不完整的太阳黑子表散见于中国各种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其中有些还被译成英文出版。这些表的极端重要性可以从下述事实看出:现代天文学家已试图通过对这些表的分析来确定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太阳黑子存在一个大约11年的周期,在此周期中,太阳黑子表现为增多、减少,然后又开始增多。

    由于这些周期会对地球的电离层和天气产生影响(大气中的“磁暴”就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因此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越多越好。通过对可用的最完整的有关中国资料的研究,日本天文学家上田茂相信他找到了太阳黑子的一个975周期。如果太阳有一个975年的周期,那就可能对于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天气周期有重要的意义,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