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五章 火炉(1/2)

    虽然有了怀炉,但江南的冬天实在太寒冷,尤其到了“三九”天,室内常常砚台结冰,室外水龙头冻得放不出水来,因此父亲仍难以坚持久坐不动地写作。

    为了保证父亲工作,后来在他的写作室兼卧室的西侧装了火炉。火炉并非昼夜不灭,只是每天傍晚,收集废纸,找寻木柴把它点着。每天晚饭后,父亲习惯总要放松休息一下,这时全家围着熊熊炉火,随意闲谈,倒也甚是有趣。这时我经常提些幼稚的问题,让父亲记在日记里,成为笑谈,如“爸爸能吃(掉)吗?”之类的忤逆话。火炉燃料需用“烟煤”,北方称“红煤”,但因为江南煤价较贵,每年总是熬到12月中旬以后,才开始生火。1933年12月19日,父亲在《日记》中记道:“始装火炉焚火”,21日又记:“下午买煤一吨,泉廿四。”当时,一石大米大约平均8元上下,这样,一吨煤炭所需费用,相当三石大米,实在是很昂贵了。

    取暖的火炉,记得换过几种。先头用过一种洋式铁炉,有复杂的外形,曲折的烟道。炉身上下,有好几个门,还有储煤的特殊装置,能够自动下落添煤。炉身还有摩托车汽缸外翼形状的散热片,看起来样子很科学,但它却要吃“细粮”——红煤(烟煤),还要每颗如核桃大小,如果不是“细粮”,煤块大小又不合适,往往就要卡壳。如果煤块稍碎,炉膛又被堵死,只要稍不留意,往往就烟消火灭,实在难以伺候,最后还是请它休息。接替它的,是常见的直筒圆形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