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 没完没了的“华盖运 上海:1927--1936

没完没了的“华盖运 上海:1927--1936(2/2)

,用45两黄金顶下来,即买下了使用权,每月还要另付租金。

    这里的居民出出入入的,谁也不会多瞧你几眼,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正好碰见上海老画家李厚,他家就和鲁迅故居门对门。鲁迅故居从50年代落成起,他就是见证人。李厚还记得小时候来这里的亲戚家玩耍的情景,他回忆住在鲁迅家的西邻(10号),是一个白俄,在当时的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做事。东邻(8号)是日本人,门口挂着一块写着“茶”字的大牌子。

    鲁迅在上海的3处居所,以四川北路为中轴线,相互间只有1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四川北路除了商业繁华外,还是当年上海除宝山路之外的又一文化出版中心,当时著名的出版公司,如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亚东书局、大东书局等除了在宝山路开店外,有的还把编辑部、印刷厂、分店设在这里,与鲁迅关系较为密切的北新书局、内山书店等更是直接在此开店。

    内山书店旧址倒还保存着,现在是工行的一家储蓄所。鲁迅当年常去饮茶的公啡咖啡馆,也是当年左翼文化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现在又开张了,据说还是在原址上。我去看了,在多伦路南口时装商场的半地下,虽说是上午,里面就得用上电灯。要想忆起一些海上旧梦,四川北路不必去了,可以径直走到多伦路,这是当年左翼文人出没较多的地方,如今已被辟成“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路口竖了些铜像,有叶圣陶等人,里头开了些商店,卖古玩字画一类,道路很宽,两旁一处处装饰一新的小洋房,据说大部分是新建的。

    虞积华老先生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退休馆员,自小就在虹口区一带长大,他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区分是不是租界,只要看路面,柏油路的是租界,石头路的是国统区。因此他判断鲁迅的寓所都在租界附近。这也是鲁迅杂文集“且介亭”的由来,“且介”,“租界”二字各取一半也,鲁迅暗指自己住在半“租界”,也就是租界外靠近租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