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我也看看鲁迅(1/2)

    网友:tongjames一

    最早知道鲁迅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了,想来这样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应该在我懂事之前就千百遍地听说过。我记得老家壁橱里有一些旧书,当时分成两类:懂的和不懂的。象《英雄大八义》、《仅仅是开始》之类的虽然是竖板,上小学之后已经可以渐渐的翻看出一点眉目来了;另外一些,比如《增评全图石头记》前几十页的评论和诗歌,就总是不知所云。有几本《鲁迅选集》,基本就属于这后一类。所以,小时候如果对鲁迅有什么印象,恐怕也是限于“不懂”。开始接触鲁迅的东西应该是上中学之后了。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怎么样,在我上学的时候,鲁迅好象是除**以外入选文章最多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虽然数量少,却都被视为精品。我没有去认真核对:除了《伤逝》,几乎都学过了。他的杂文对一个中学生来讲显得太意思深远了些,记得当时根本不能全懂,只是记下老师的评论:这几句是匕首,那几句是投枪,都能打出敌人的鲜血来。有好多片断甚至全文在课后作业题中,都要求背诵。至今我还能断篇残句地背出《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等经典来。当时我觉得《纪念刘和珍君》的篇名有些怪,象是日本人的。比较喜欢那些涉及童年故事性的,比如《社戏》和《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等等。我不喜欢《祝福》,因为祥林嫂过于凄惨,亲生儿子让狼吃掉真让人受不了。《故乡》影射老闰土偷碟子,也显得不够厚道。就算是真偷了,也不是什么大件物品,何必提出来搞得气氛那么沉重呢。如果抛开教材的特殊目的性和对年轻一代的指导性等等,按照少年人的视角比较可读程度,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中大概会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到底应该把什么样的作品选出来给孩子们读,我不敢乱说。好象每本教材里都会有一些,实际上是一大批,“议论文”,最让我讨厌得至今记忆犹新的。鲁迅的杂文也属于议论文,掺在其中就显得格外可爱。比如,《拿来主义》不但文字俏皮,还提起什么烟枪、小老婆之类的,有意思多了。最感兴趣,也觉得最让人受益的是小说和散文类作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只见彤云密布,早纷纷扬扬撒下雪来”等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什么“醋钵大小拳头”,“发一声喊”等都是不用老师诱导,自己就体会到妙处的地方。相比鲁迅的文章就没有那么大的感召力。再次读鲁迅很长时间以后了。那是在大学里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到图书馆拉网式地看书,越什么深奥什么玄乎什么看不懂就越看什么,看翻译作品不顺眼,就捧着字典翻原版。从奥斯汀到劳伦斯光小说就啃了百十余本。那时候偶尔拣看《鲁迅全集》,对那些“硬译”还是读不下去,《故事新编》也觉得生硬,倒是他选集的《唐宋传奇》很让我捧了几天。故事中有很多都是无数次听过看过,但鲁迅选中了最文思缥缈笔法奇丽一些,还是让人百看不厌。古书里多如牛毛的怪力乱神的传奇故事,除了《聊斋》,看看鲁迅选的这些应该就足够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