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徐志摩相关文摘 > 一路解读徐志摩——徐志摩亲朋采访手记

一路解读徐志摩——徐志摩亲朋采访手记(1/2)

    作者:陈宇

    多年前,我到上海同济大学拜见陈从周先生。过去为收集徐志摩史料,我曾写信请教过他。他撰写的《徐志摩年谱》一书,几乎是所有研究者案头必备的书目。他见过徐志摩;他的妻子是徐志摩的表妹;徐志摩前妻张幼仪及子侄,每遇遗著出版及故里徐家大小事宜多找他商量;徐志摩儿媳张粹文还跟他学过画。因之,他对徐志摩的了解是相当详尽的。

    如今,见过徐志摩的人实在已如凤毛麟角,因之我很想听听他对徐志摩的印象。他不假思索地用四个字概括:“一介书生”说罢站起身来,一步一挪地到另一个房间去了。回来时,只见他手持一卷轴,在我面前缓缓展开。说实在的,我见过不少徐志摩的照片,但跟我想象中的相距甚远:徒有其“形”。唯独这轴上的画像,深深吸引着我。陈从周说,徐志摩照片虽不少,但他担心日久泛黄湮漶,形象失真,40多年前,先请画师胡亚光画成徐志摩头像,又恳请他的老师张大千补上衣裾并题款,完成了这幅《诗人徐志摩遗像》。陈从周告诉我,此非原作,原件现存大洋彼岸的美国——他送给了徐志摩之子徐积锴。徐志摩罹难时,徐积锴尚小,如今已到耄耋之年,子孙都生长在美国,对徐志摩根本谈不上什么印象。幸有这张画像,使其子子孙孙,在异国他乡,对徐志摩也有机缘参悟拜谒。难怪张幼仪曾感动地说:“从周爱摩之心,胜过儿孙辈”徐志摩死后,备极哀荣。但谁也没有料到,在他安寝九泉30年后,竟被掘坟挞伐,直到文革后多年才重建新墓。对于新墓,外面有种种猜测传闻。陈从周先生默然静听我讲述种种传言,显出早有所闻的神情。他说,徐志摩墓原在家乡硖石东山,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请当地工匠做的。文革后重建的墓是请他重画的图纸,改建在西山。形制大小和原墓差不多。说到尸骸,他喟叹道,早就荡然无存;也不是什么衣冠墓。说埋有一本《徐志摩年谱》是实,还有一块刻字石头也是实。那石头是他参加庐山风景区规划时所得金星之石。我迫不及待问刻的是哪句诗呢他说不是诗,而是记载墓从东山迁西山事。

    我了解到,陈从周曾连连遭受不幸:文革中,只因一本《徐志摩年谱》,被诬替反动文人树碑宣传,横遭批斗;接着,相濡以沫40年的妻子撒手人寰;继而,远在美国读书的独子死于非命;最后,自己也险些被病魔夺去生命。他感慨良多,告诉我:我如今相信世上的“缘分”。这大概是他几十年人生经历的一种感悟吧。徐志摩去世那年他才14岁,因感念诗人的才华和命运,终为徐志摩写下了年谱,使诗人史料不致湮没于世,这大概就是他说的缘分吧。成年后他又娶了徐志摩表妹为妻,从而跟徐家几代人结下深谊,这也是缘分。他虽研究建筑,但徐志摩死时,他年少未有术业专长,不可能直接为建墓做点什么,可怎么也没料到,徐志摩坟墓最终竟由他亲手绘图重建,这也是缘分……我在古城西安找到了林徽因堂弟林宣教授。林徽因跟他情同手足,几乎无所不谈。他跟徐志摩也很熟。

    林宣先生也已到耄耋之年。

    我们听说的林徽因自视不菲,眼界颇高的传言,也从林宣介绍中得到证实。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她发现有个男作家叫林微音,她对其作品水平很不以为然,于是萌生改名之意。她征询林宣意见,林宣说有个朋友女儿叫“筠因”。她一听拍案叫好,从此改“音”为“因”,并说:“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为林微音的,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

    1931年,林徽因在香山养病,徐志摩常去看她,把她看作可以一诉衷肠的人。林宣说,徐志摩去主要是为了“躲气”,“陆小曼生活奢侈浪漫,在上海搞得乌烟瘴气,弄得徐志摩心情很不好。他在北京城里有许多熟人,但没去,就是要上香山,并说‘我很不幸’,‘我只有到这里来了’他到香山跟我姐姐是叙旧,舒舒心气。他还说了很多陆小曼的不是。陆小曼也有优点嘛,他都不提。”林宣认为,徐志摩讲得有点夸张,且毫无自我反省之意,对此他甚有微词。林宣说,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还要点上一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