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二章 现实主义电影道路的迷失(17)

第二章 现实主义电影道路的迷失(17)(2/2)

高的收视率。在关注城市改革题材的作家中,蒋子龙因其在独特的经历而创作出大量杰出的作品,从其作品的发展变化上看,他的创作可以说涵盖了整个改革文学思潮。早在1976年初,蒋子龙就已经在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中,塑造了一个支持技术革新的领导形象,这篇作品因当时严峻的政治环境而受到了批判。1979年7 月,蒋子龙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揭开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序幕。小说描写某电机厂内部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与阻力,作品中那位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厂长乔光朴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以至许多工厂挂出了“请乔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长幅标语。《乔厂长上任记》虽然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作者的**无疑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主人公乔光朴的形象以其“硬汉子”的性格力度和改革家的胆识与气魄也备受读者的喜爱。此后,蒋子龙又先后创作了《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人事厂长》、《开拓者》、《狼酒》、《拜年》、《收审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反映工业领域的小说作品。不久又拓展题材范围,将目光延伸到商业、农业的改革上,创作了《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阴差阳错》等小说,其中长篇小说《蛇神》已经将作品重点由对事件的描划转向对个人性格的刻画。这以后创作的《寻父大流水》、《子午流注》、“《饥饿综合症》系列”等作品,蒋子龙的创作风格开始发生转变,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由“主动进攻型”的强者转向“被动承受型”的小人物,显示出作者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产生的命运无奈感。此时作者的创作已经不再有改革小说中的风发意气,但却明显增加了对社会问题思索的深刻性。蒋子龙的改革小说,大多是自上而下正面描写改革中的各种举措及矛盾阻力,相比之下,邓刚的中篇小说《阵痛》则采用了一个比较新鲜的角度,侧面描写置身于改革潮流中的基层人员,尤其是那些看来遭到了“改革大潮”抛弃的社会成员的内心状态。小说展示了以郭大柱为代表一群曾经“以工代干”的旧日时代骄子,在车间实行承包后因不懂技术而被淘汰后的内心痛苦与彷徨。与那些懒惰倒蛋分子相比,这些人无疑是优秀的,他们曾经努力地去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如画宣传画、进行讲演,他们曾经毫不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正因为如此他们遭受被时代淘汰的命运时才更显得可悲。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承受这恶果的却只能是他们自己,小说用郭大柱选择给工人们送茶水后的表现来暗示他未来的命运将把握在自己手上,只要他努力,他将赶上这个时代的发展,成为改革大军中的一员。这也就是小说题目的寓意:“改革带来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暂时的”。这篇小说对人物心理发展的描写虽然不够细致深入,但作者表现改革问题的切入角度和对人物命运的展示却是比较独特的,因此这部作品也被视为是改革文学成熟过程中的一部代表作。